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人保女将的温暖情怀——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苏泗洪人保财险原副经理杨海玲

  • 分类:金融党建
  • 来源: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曹炳贵
  • 发布时间:2022-10-08 11:2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初春三月的苏北平原,暖风和煦,一望无垠。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传递着盎然春意,绿油油的小麦苗正铆足劲儿恣意生长。五彩斑斓的苏北大地,正酝酿着新一轮的丰收。驱车宿迁泗洪县,迎面“大湖湿地,水韵泗洪”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向远方的来客们诉说着小城人民的自信和豪迈。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人保女将的温暖情怀——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江苏泗洪人保财险原副经理杨海玲

【概要描述】 初春三月的苏北平原,暖风和煦,一望无垠。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传递着盎然春意,绿油油的小麦苗正铆足劲儿恣意生长。五彩斑斓的苏北大地,正酝酿着新一轮的丰收。驱车宿迁泗洪县,迎面“大湖湿地,水韵泗洪”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向远方的来客们诉说着小城人民的自信和豪迈。

  • 分类:金融党建
  • 来源: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曹炳贵
  • 发布时间:2022-10-08 11:25
  • 访问量:
详情

   初春三月的苏北平原,暖风和煦,一望无垠。

 

  田野里,金黄色的油菜花争先恐后地传递着盎然春意,绿油油的小麦苗正铆足劲儿恣意生长。五彩斑斓的苏北大地,正酝酿着新一轮的丰收。驱车宿迁泗洪县,迎面“大湖湿地,水韵泗洪”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向远方的来客们诉说着小城人民的自信和豪迈。

 

  泗洪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境内已出土古生物化石70多种,被海内外考古学家誉为“古猿化石宝库”。1954年,双沟镇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被中科院命名为“下草湾人”。“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证明下草湾是江苏人类乃至我国人类祖先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这片古老土地,每时每刻都在嬗变……

 

  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丘丘良田河湖环绕,一片片树林修长挺拔,静谧中孕育着生机,自然中彰显着和谐,处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水韵之都,名不虚传。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刚刚喜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珍贵荣誉的江苏人保财险宿迁泗洪支公司原副经理杨海玲,一起探寻她喜获殊荣的心路历程,感悟她扶贫爱民的博大情怀,体验她六载扶贫的点点滴滴……

 

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左四)、总裁王廷科(右二)等领导祝贺杨海玲(右三)

 

  (一)我是一名党员,组织需要我去脱贫攻坚,必须义无反顾

 

  “二线”的人生,干出“一线”的风采。与杨海玲的深度对话,本身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到了泗洪支公司,杨海玲已经在等着我们……圆圆的脸庞,齐耳的短发,中等的身材,开口轻声细语,时时面带微笑,让人顿时心生暖意。

 

  2016年2月,当时任泗洪支公司总经理的王卫找到了杨海玲——组织希望她能代表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下乡扶贫,出任江苏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的驻村第一书记。

 

  是时,杨海玲是支公司的副经理,离公司管理干部“50岁退居二线规定”的年纪,只有短短5个月的时间。

 

  “退居二线”意味着工作压力要小很多,也会清闲许多。“冲上一线”,意味着要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而且要有能力带领村民们一起早日脱贫。

 

  “对于这样的工作安排,您当初的想法是?”我们的采访直入主题。

 

  “呃……说真的,我当时是有点意外的,一个女同志,马上就退二线了,又是一直在县城里长大的,家里人也倾向我选择平静的生活节奏。”

 

  “但我转念一想,决胜脱贫攻坚,是国家的战略方针。既然领导信任我,组织需要我,我必须义无反顾,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曾经说过激情洋溢的入党誓言。”

 

  “我爸妈都是老党员,小的时候,他们就要求我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杨海玲的回答,平静而自然。

 

  “其实,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并不担心,甚至还有点期待,因为我担任支公司副经理期间,分管过农业保险,也经常去农村调研和查勘灾情,对农村并不陌生,另外我相信我自己,能干好,”杨海玲笑着和我们交流。

 

  第二天,杨海玲就风尘仆仆地赶往南京,向省公司领导汇报工作计划。

 

  “我们公司是金融央企,非常重视扶贫工作的。汇报的时候,是人保财险总公司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夏玉扬亲自接见我的。”

 

  “听完我的汇报后,夏总非常开心,说找对人了。随后又嘱咐我,你是公司派出的扶贫代表,在前方尽管大胆地开展工作,我们是你坚定的大后方……”

 

  就这样,在参加完第一书记下乡动员大会后,杨海玲以省公司扶贫代表的身份,信心满满地回到了泗洪县,被分配到了四河乡(现已合并到双沟镇)雪二村,担任第一书记。

 

  (二)我是人保人,“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本色不能丢

 

  人不可貌相。

 

  杨海玲留给我们采访小组成员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平易近人。

 

  这不难理解,保险公司外勤人员做业务,只有让人感觉温暖,容易接近,才能做好业务。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杨海玲温和外表的背后,有着一颗“巾帼不让须眉”的内心,外柔内刚,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娘”。

 

  1966年7月出生的杨海玲,家里有兄妹3人,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常年不在家。作为老大的她,就要替父母承担看管弟弟妹妹的任务,性格自然而然要刚强许多,责任感也比较强。

 

  1984年9月,成绩优异的杨海玲考上了当地的师专,同时还顺利通过了泗洪县人民银行保险股(人保公司前身)的招干考试。

 

  人生的十字路口,杨海玲一心想当教书育人的老师,但知女甚深的母亲劝她说:“你的性格过于刚强,不知委婉,你还是选个技术性强点的专业,好好磨砺一下自己吧。”

 

  在母亲的劝说下,杨海玲入职人保泗洪支公司,在财务岗兢兢业业地干到了2004年。

 

  20年的财务生涯和人生历练,杨海玲的性格更加沉稳,坚强中带着自信。努力上进的她,先后荣获了宿迁市妇联的“市三八红旗手”、共青团泗洪县委员会的“优秀青年财会人员”、人保财险宿迁分公司的“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0余次。

 

  骨子里自信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期待点新挑战。

 

  2005年,杨海玲多次主动向支公司领导提出,想离开财务岗到业务岗锻炼锻炼,这个新岗位是需要业绩考核的,这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简直是个无法理解的事儿。

 

  就这样,杨海玲出任了支公司业务部的经理,从保险公司的后勤岗员工,走上一线,成为拓展市场的外勤岗员工。

 

  杨海玲深知,管理好本部门的员工,服务好公司的客户,第一步都是与他们“打成一片”。

 

  当初的部门,主要任务是维护好公司政府渠道的车辆续保业务,是个旱涝保收的部门。部门里的几个男下属都是40多岁的中年汉子,家境良好,生活没压力,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兴趣。

 

  杨海玲没有选择暴风骤雨式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润物无声的方法,引导大家走出“舒适区”。

 

  精明的杨海玲注意到,拓展业务的最好的手段就是顺藤摸瓜——从现有渠道下手,服务好现有政府公务车辆,将人保的优质服务和品牌实力植入这个渠道,就能“激活”这个渠道背后兴起的私家车群体。

 

  为了带好团队,杨海玲身先士卒,先从自己开始死磕。为了拓展新客户,她要求部门维护的车辆必须做到“代客户年检车辆”、“陪客户新车上牌”、“代车辆出险客户收集材料”等“保姆式”的服务模式……

 

  热情周到的服务,一下子打开了市场,源源不断的私家车等新业务流了进来,随之而来,是部门员工每个月奖金也逐月攀高。

 

  为了陪客户“新车上牌”,当时要从泗洪县赶到宿迁市的上牌点,一趟往返,路上就得3个时辰,有的时候还要排队、等候,饿了吃点路边摊,困了车上打个盹,脚底磨出水泡就垫上点药棉……。

 

  一次意外小产期间,为了不让刚刚高涨的团队士气受挫,杨海玲也一声未吭,依旧带着同事们一起跑业务。

 

  “那个时候,真是拼了……”说起这些,杨海玲笑了。“这可能与我不服输的性格有关吧。”

 

  看着部门头儿都这样拼命,大家再也找不到理由了,整个部门齐刷刷地换了“新赛道”,个个的展业热情都高涨起来。

 

  一天,当初部门中的一个最不愿意外出展业的老同志,竟然主动请她带他去营销客户,她欣然答应,并顺利地为他签了一笔大单。此后,部门员工只要有客户资源,她都帮助他们梳理可以展业的险种,甘愿做“后勤保姆”。结果,当年底,杨海玲就获得了宿迁市分公司的“展业能手”称号。整个部门也获得了公司年终考核最高奖励——全体人员香港双飞五日游。

 

  转型成功的杨海玲在支公司迅速成长,先后荣获了泗洪支公司“先进工作者”、宿迁市分公司“展业明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等多项荣誉。

 

  由于业绩突出,2008年,上级公司提任杨海玲为泗洪支公司副经理,开始分管非车险、农业保险等业务。

 

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右一)到现场指导扶贫工作

 

  (三)村民们说,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不简单

 

  人保作为一流的金融央企,老百姓之所以信赖,离不开卓越的服务能力。杨海玲在财务岗积极地服务好一线外勤岗,在一线外勤岗倾情服务好每一个客户。正是这种良好的综合素养,让她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干一样成一样。

 

  上任雪二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杨海骑上电动车来到了村头田间。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杨海玲还是被当时村里的贫困程度惊住了:全村低收入人口158户,516人。其中90%都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村集体无稳定经济收入,还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的经济薄弱村,甚至连一些基础的设施改造,都需要全体村民艰难集资。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问题,杨海玲跑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和村民们一起聊家常,谈收入,找路子。

 

  结合大量的调研资料,杨海玲迅速地制定了方案:改善设施,强化基础,拓宽销路,带动民富,走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子。

 

  杨海玲积极地向省、市公司领导汇报,争取政策支持。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江苏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时任江苏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天津市分公司总经理于敬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许波、总经理助理于利民等公司领导获悉后,先后多次到现场办公、精准施策,先后帮助协调、筹措资金200余万元,为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农技中心、保鲜库、基地道路和购买厂房等。

 

  一系列的资源,精准地注入关键渠道,解了燃眉之急。下一步就是慢调理、细发展了。

 

  此前,雪二村传统产业是蔬菜种植,但因为销路和种植技术两个问题的羁绊,这个传统产业并没有能充分展现效果。

 

  杨海玲上任后的第一个严峻挑战很快就来了。

 

  “这是一幅让人心痛的画面……”提起当初的艰难情景,杨海玲唏嘘不已。

 

  2016年的5月,一道道闪电,清脆的霹雳之后,四面环水的雪二村遭遇了持续多日的瓢泼大雨。大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狂风裹挟暴雨,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在蔬菜大棚上。

 

  大棚吹倒了,田地一片汪洋。地头的泥巴路也淹没在水中,除了跋涉前行,运输蔬菜的车辆根本开不进去。

 

  这个时候,正是村里800亩西红柿集中上市的季节,蔬菜贩子看到这个情况,要不拒绝前来收货,要不就提出了加价运输的要求,一时间,农户们被逼到了绝地。

 

  “当时的情况很紧急的,仅其中一个农户汤乐勤家,一家6个大棚,每天产出1000多斤,要是就这么烂在地里,这可是灭顶之灾。”

 

  杨海玲一清早就赶到地头,看到正在挂果的西红柿大片成熟,本该欢乐的季节,农民们却欲哭无泪。眼看着水越来越高,他们已经失去了抢救的想法,垂头站在地头,等着最坏的结局到来。杨海玲是第一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她也懵了。但她知道自己不能闲着,无论老天如何严酷,自己必须有百分百的努力,于是她一边协调排水自救,一边用手机抓拍感人的细节发进朋友圈求助,主动联系外界希望得到援手。地头的第一现场受到了关注,杨海玲的求助很快得到了泗洪县邮政支局王达海的响应。

 

  “当时我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滞销情况的,我和杨海玲电话联系了一下,决定联合发起呼吁活动,第一步先在两家公司的群里呼吁。”

 

  “不仅如此,呼吁还引起了地方媒体宿迁晚报的关注,他们进行了跟踪报道,响应人群急剧扩大,销售量一下子扩大到了5万斤,我们随即安排了邮车收货,按照地址进行派送,随着活动的扩大,销售的边际不断刷新。”回忆起当时的一幕,王达海也是记忆犹新。

 

  尽管依然暴雨如注,但村民心中的阴霾却一扫而光,看到希望的人们,紧急动员起来。

 

  一车车的西红柿终于被发往各地的时候,站在地头泥水中的杨海玲终于舒了一口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疲倦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第一书记的开局硬战,打通了滞销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曙光和希望。

 

  村民们乐了:这个新来的第一书记,真不简单!

 

  (四)扶贫女书记更像村里的“女汉子”,村民们感动了

 

  火热的夏季到了,万物迎来了疯长的季节。

 

  雪二村的排排大棚,像银色的海洋一般,在夏风的轻抚下发出令人愉悦的窸窣声。大棚里,青菜清透水灵,辣椒青红相间,这片热土一派生机勃勃。

是的,这是脱贫攻坚战斗正酣的雪二村最繁忙的季节,有了销售能人,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

 

  经历“西红柿危机”之后,杨海玲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在村民们看来,杨海玲的到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保险保障之门,是贴心的党组织派来的“扶贫引路人”。

 

  人保的杨海玲和邮政的王达海在第一次合作成功之后,迅速进行了磋商,决定将这个机制深化下去,两家公司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2016年9月,杨海玲牵头与邮政公司合作,助推雪二村蔬菜入驻“洪邮生鲜邮乐农品网”,并开办“绿邮优网络体验中心”。这个体验中心,一边对接客户体验,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农产品外发中转站,接下来的时间里,农产品将被直接运输到这里,然后穿梭的邮车将免费把它们带到销售目的地,范围由近及远,最远到达了北京和重庆等地。

 

  除此之外,这个实体产生的近十万元的经济效益也将归到村里,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此后,杨海玲通过自己的保险网络,迅速加入了多个可能的销售渠道,并通过各种形式向爱心人士发出购买请求,不断刷新雪二村蔬菜销售的新边界。

 

  “得到的大部分是积极的回应,但也有不认可的,甚至会讲一些很难听的话,比如有的群主会说‘我们的群不允许铜臭味’,然后不由分说,把我一脚踢出群去。”

 

  “是的,要做成脱贫攻坚这样的历史性任务,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也要有大一点的气量。我们可以满怀感恩地获取别人的帮助,但不能把社会各界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毕竟,他们并没有法定义务为贫困村的人们去做什么,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听我们说什么,他们的态度,只能说明我们的表达方式出现了问题,或者是我们错表了对象。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在我们可能的渠道里推送信息,刷新到更多积极的回应,胜不骄傲,败不气馁。”

 

  “每次我受到了委屈,产生懈怠情绪的时候,就会想起乡亲们期待的眼神和开心的笑容,就会一下子释然了。”

 

  在杨海玲的雪二村扶贫路上,萝卜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存在,爱恨交加。

 

  西红柿危机之后,杨海玲向省公司汇报工作,以支部共建的形式获得了一批优质的青萝卜种子。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二次危机和雪二村的第二次集中增收,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2017年初春,一场“萝卜危机”来了。

 

  这批萝卜种子很快获得了大丰收,成手扶拖拉机的萝卜被运到了“绿邮优”中转中心,因为数量太多,短时间里足足堆了半个屋子高。

 

  看着越来越多的萝卜,杨海玲心里也开始“打鼓”了——怎么卖呢?几万斤呢!

 

  最开始,杨海玲每天下班回县城,都会小批量地带回去兜售,但是量大的时候,势单力薄的她和小小的电动车就难以负荷了。

 

  杨海玲开始琢磨身边的资源,通过人保乡里网点的车辆,一些每天要回县城干部的车辆,把村民的萝卜打包好带回县城。到了县城,再把萝卜集中在某一地点,方便大部分人自取,细心的杨海玲还把购买清单发到群里,方便大家按清单领取。当有些萝卜没有办法在网点被领取的时候,杨海玲下班回到县城,会自己骑车挨家挨户地送萝卜。

 

  萝卜还在源源不断地上市,要清洗分类还要装箱,杨海玲一边和店员们分装萝卜,一边盘算着更宽阔的销路。“那段时间啊,做梦都是萝卜。一次在外吃顿小吃把老板说服了,一下就订购几百斤。”回忆当年情形时,杨海玲这样说道。

 

  杨海玲穷尽了自己的所有手段,用各种形式对萝卜进行了策划包装,希望能更加全面地展现这批萝卜的优点,包装方案穷尽了她的每一个脑细胞。如在邮乐网就自编广告语:四河萝卜青又青,人保扶贫暖人心,党员送来金种子,奉献社会一片情。

 

  朋友圈的求助信息,首先得到了育才学校的支持,校长被杨海玲的精神感动了,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一口气订购了几百箱,折合几千斤。紧接着人保、邮政的群里也积极响应,当地法院、各银行的食堂也纷纷订购 。一个远在南通的企业家闻讯后,立即订购了3000多斤,快递运到南通。

 

  然而,第一批的订购高潮结束之后,看着剩下的几万斤萝卜,杨海玲再度陷入了焦虑。

 

  为了尽快将萝卜尽快刷出来,确保品相,她长时间坚持在现场刷萝卜,身上、鞋子上全都是泥水,鞋子长时间浸泡着泥水都开口了,只能用胶带绑着。一有人来,她觉得不太好意思,都是斜着跨步和人握手,走路像一条线——尽量将另外一只破掉的鞋藏在身后,以免尴尬。

 

  就在这当口,偏偏来了一个重要人物——当时的宿迁市邮政公司党委书记张新华来了,晚上出差,他是途经这里,听说现场有一个邮政联建的扶贫实体特意进来看看的。

 

  一进来,迎面就看到了灯火通明的店里,正埋着头分拣萝卜的杨海玲,手上还沾满泥土。

 

  当知道眼前的这位是扶贫的第一书记之后,张新华真的感动了,他在现场做了明确要求——发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想全部可想的办法,支持这里的萝卜销售!

 

  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区两级的邮政食堂发来订单、全系统的邮政职工发来订单、宿迁晚报社发来订单,县电信公司发来订单……时间不长,堆积如小山的萝卜,就这么脱销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人保与邮政助农公益累计帮雪二村销售蔬菜达15万斤以上。

 

  这位城里的国企公司管理干部,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农村风霜的洗礼,已经彻底和原来的城市女强人形象告别了,现在的杨海玲,更像是一个质朴村民,皮肤黑黝黝,干起农活来不输村民,饿的时候,农家的冷面饼子抓起来也能啃好几个。

 

杨海玲到蔬菜基地与农户商议农产品销售计划

 

  (五)扶贫,只有培育和树立自己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保险人对市场普遍比较敏感,杨海玲对农村农产还有城市的消费端进行过仔细琢磨,她发现农产品的生产会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在市场经济时代,在买方市场时代,生产端闭着眼睛的努力,有时候甚至会忙得凶,穷得快。

 

  杨海玲深知,对于雪二村这种成熟的种植区来说,扶智和扶技关键在改变农民的这个层面的认知,起点是种植。

 

  2017年,杨海玲等人带领雪二村30多名种植户和低收入农户,前往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学习种植技术,到寿光市宏伟种业有限公司考察西红柿、圣女果的种植、育苗、抗病技术。

 

  回到雪二村之后,村民们开始按照计划落实起来,62岁的村民张贤志就是种植计划的第一批响应者。

 

  由于妻子去世早,家里孩子多,2016年张贤志被定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要致富,得找出路。”张贤志说了自己种植葡萄的想法,加上杨海玲这个第一书记的支持,2018年,他租了8个大棚开始种植葡萄。

 

  以往的蔬菜销售,主要方向是村口的马路和附近的一个市场,种出来简单卖出去难,销售端常常阻塞生产端。

 

  此外,杨海玲心中还有担忧:山东寿光的种植技术是肯定要学的,但不能一头学到底——寿光人走的是体量模式,对接的是成熟市场,有些甚至是点对点通道,并且两地距离太近,同质竞争的话,寿光稍微一点降维打击,都会给起步阶段的雪二村带来巨大损失。

 

  杨海玲想到的方式是:第一,这种新投入的产能绝对不能一哄而上,要有细致的计划,最好是“一户一品”,慢慢提炼品牌,找对路子,再复制成功的模式,提速发展。

 

  技术上要有取舍,不能一口吞:比如,山东寿光的黄瓜通过技术控制,能达到长短粗细标准化,但杨海玲在操作中发现,在雪二村现有的农产消费端,这类产品其实不具备太大优势,所以,她决定劝导种植户放弃标准化种植,用新技术走老路子,种植“老味道绿色蔬果”。

 

  劝说并没有太明显的效果——村民们认为,城里来的第一书记不会种地,怎么种地没有发言权,甚至有人说杨海玲瞎指挥。

 

  强扭不成,杨海玲决定改用市场手段调节。

 

  她将每个订单的产品情况、销售情况、最大特点,市场反应,甚至包括市场反应的细节,一一明确告知所有种植户,并放出消息,根据市场的最新反馈信息,下一阶段,她将要重点扶持某个种植户。

 

  听市场的赚钱,不听市场的白忙,这种“风向指标”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农户张士军一年打理2个大棚黄瓜,收获季节每天可收获400斤左右,每斤1.5元,销售顺利甚至供不应求。在杨海玲的建议个帮助下,他又承包了4个大棚种植高产羊角酥,生长期4个月,每天产量400斤左右,每斤2元左右,每天收入800元。

 

  2016年,雪二村脱贫10户37人,2017年脱贫11户44人。

 

  致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顿时激情澎湃起来。他们很快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听市场的要求,因为那个直接连着自己的钱袋子。

 

  大家有了学习欲望之后,在杨海玲的安排下,富裕起来的张士军也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的秘密告诉了前来取经的毛美林等低保种植户,包括“黄瓜大棚温度要低于10摄氏度”这种他的以前从不外传的秘密。

 

  在杨海玲“市场先导、消费端为王”的逻辑指引下,村民们开始了新的种植模式,高效对应市场端,汤乐勤圣女果、吴善春贝贝南瓜、汤乐亮羊角酥、张士军青瓤黄瓜等,“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在雪二村逐渐成型。

 

  尽管对这位第一书记的市场能力充满了崇拜感,但还是有很多老农依然有个疑问:这个城里来的女经理,真能比我更懂地里的事儿?

 

  杨海玲在种植技术领域的建议,比如喷洒叶面肥等,依然不受普遍的重视,为了彻底打破僵局,杨海玲决定在村里来一次“南门立木”——索性就和老农民们拼一拼种地的技巧。

 

  2018年,杨海玲自己在村里承包了3亩地,创收归村集体,开始“高调”地种植青萝卜,通过农业科技公司技术指导,喷洒叶面肥,科学田间管理,结果亩产高达5千斤以上。

 

  2019年,人保省分公司在杨海玲的建议下,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种植专家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并赠送优质青萝卜种子南春白5号给3户低收入户种植,在技术专家的全程指导下,青萝卜当年亩产高达6千多斤。

 

  这不只是杨海玲个人的两次胜利,还是雪二村科学种田的两次胜利,为杨海玲的种植技术推广一举扫清了障碍。

 

  在科学种植、保持绿色、不失个性的基础上,杨海玲开始有意识地引导种植户发展家庭农场,打造自己的品牌,拥有品牌意识。比如,鼓励畅销产品配备自己个性化的包装袋,推广自己的产品标识,讲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优点,当品牌开始能给种植户带来一些直接收益的时候,也会引导和约束种植行为,惜羽如金的结果就是产品日益高质,良币胜劣币,未来可持续。

 

  不到3年时间,雪二村旧貌换新颜。新建了面积约400平方的蔬菜服务基地,包括农技服务中心和蔬菜保鲜库,产品链条开始延伸并有了一些抗风险能力,前来批发蔬菜的车辆络绎不绝,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达到27万元,成功摘掉“贫困帽”,2019年底,雪二村完成了整村脱贫任务,村集体收入超过71万元。

 

杨海玲在蔬菜大棚,向种植大户了解韭菜的价格情况

 

  (六)“狗不咬”是杨海玲给自己定的“硬指标”,一份份精准的乡村策划应运而生

 

  一线摸爬滚打数年,经历无数扶贫硬战,现在的杨海玲已经成了一名高水准的农村题材策划人。

 

  脚上沾满乡间泥巴,笔下才有万千深情。

 

  杨海玲拥有爱学习的头脑,更有一双勤奋的脚板,她给自己定的硬指标——“狗不咬”。要想狗不咬,就得每天待在村里,只要是没有其他任务,杨海玲不在田间地头,就在农户家里。

 

  第二天的采访,整整一天,我们跟随海玲大姐的脚步,串乡走镇,挨村走访,进户畅谈。

 

  过沟跨坎,杨海玲走得飞快。

 

  我们喊:“您走慢一点,万一有狗窜出来咬了您!”

 

  杨海玲:“不会,这一带的狗都认识我呢,你们跟紧我就行。”

 

  一切策划的基础,都是对各个低收入户家庭的一次次家访。只有走近他们,融入他们,带着感情,倾听他们的故事,把情感和他们连通,才能包装好这些基础材料并顺利推送出去,获得外部资源的扶助。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陈强战,就是杨海玲挨户寻访发现的。

 

  “第一次来他家,整个家毫无生气,但我发现这个家的男主人有点不寻常,他就像电影里的科学怪人一样,整个家里到处都是正在组装中的电子设备。”杨海玲说。

 

  40多岁的陈强战对主动上门的第一书记心生感激,这个少言寡语、自我封闭多年的贫困农民,向杨海玲打开了心扉。

 

  陈强战少年家贫,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身上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看起来很与众不同。第一个是他对自己当年的家贫辍学耿耿于怀,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多年来,尽管家徒四壁,依然砸锅卖铁地供3个孩子上学,在这一方面倾尽全力,为此他放弃了很多的机会,这是一大致贫因素。

 

  第二个是陈强战还是一个拥有发明专利证书的技术人员。陈强战辍学后,一边务农,一边自学成才,甚至为了孝顺年迈的老母亲而亲手试验,发明了一种暖脚器,并申请了专利。

 

  “这是个‘香酒’,只是藏得太深了,推送出去就能解决他的问题了。”

 

  第一书记杨海玲,心里开始盘算这个建档立卡户的宣传工作,她意识到了陈强战事迹的新闻价值,就写了一篇文章推荐到县委宣传部,随后引发了媒体圈的连锁反应。

 

  帮扶帮核心,杨海玲同时决定在孩子的学习上提供帮助。她首先为陈强战的大女儿募集了一些衣物和助学款,让孩子可以安心学习。

 

  杨海玲还发现,陈强战四年级的儿子,痴迷编程,也是一个潜在的科技少年,她就和当地的小学沟通,给孩子提供了一些定向帮助,帮助孩子发展兴趣。

 

  2021年2月5日,北京软实力教育研究院来捐款,陈强战的2个孩子都被选中。之后不久,陈强战的故事被选录进了学习强国平台,当地的一个“梦想小屋”计划也第一批关注了他家。大女儿陈若凡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扬州大学化工系录取,不仅获得了“扶贫100”一次性资助2000元,还顺利申请了助学贷款。

 

  如今,陈强战妻子被推荐到瑶沟乡农业产业园工作,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多元,陈强战则跃跃欲试,钻研高频软开关电源充电技术,打算利用专业再度创业,一家人正在奔向富裕的路上稳步向前。

 

  陈强战的故事,只是个缩影。

 

  如今的杨海玲,已经是一个多面手了,拍照、美图、创意、策划、制作新媒体产品、媒体推广、电商分配、执行文案、货物配送等,一身可兼无数个角色,十八般扶贫功夫,样样都不含糊。

 

  作为一个第一书记,杨海玲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像个“八爪鱼”一样,通过各种各样可能的渠道,同时抓取多种扶助资源,尤其是当地最为稀缺的科技资源。

 

  背靠省公司党小组共建的灵活形式,杨海玲实现了众多资源的邀约:南京农业大学的园艺系蔬菜种植专家几次来到了地头,共谋蔬菜种植;江苏银保监局第二党支部和省分公司第十二党支部的党建爱心复合肥,也一次次运到了地头。

 

  这些高层次的资源,尤其是高层次的技术资源,对于百废初兴的雪二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技术是实现产业跨越的最大障碍。

 

  2019年,当地农户在种植中发现了一个咄咄怪事,那就是丰收几年之后,西红柿地怎么也长不好了,传统的施肥犁地丝毫没有效果,所有努力全都泥牛入海。

 

  抓破头皮的问题,被途经现场的、省公司党小组共建计划邀约的南农大技术专家一眼看穿——土地的pH值出现了问题。

 

  原来,经过单品种连续种植,土地的pH值出现了严重偏差,但这些问题土壤封闭在大棚内,长期得不到雨水的冲刷,偏差越来越严重。

 

  大家这才豁然开朗,纷纷打开大棚,让泥土经受雨水冲刷。一个党小组活动,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的困扰,避免了大量的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

 

  村民张志贤种植葡萄多年,当时有4个大棚,每个大棚产3000斤,单价8元,一切都很顺利,葡萄产量和产值以及销路都没有问题。

 

  然而,在村级层面的“没有问题”并不代表就真的没有问题:杨海玲通过省公司邀约的农科院农业专家发现,村里种植的很多葡萄种类都已经明显落后,口味和产量都是,如果不及时置换,中长期必然面临市场淘汰和产品竞争力降低的问题,这是另外一个层面对农业生产的理解,但站在村民的高度很难及时发现。

 

  杨海玲懂得这个提醒的重要性,她立即和种植户们沟通、解释。好在这个时候的她,在农业生产领域已经有了发言权,最终种植户根据她的建议,及时调整了新品种,补种了“阳光玫瑰”等新品种。记者采访的时候,新品种的置换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发挥作用。

 

  (七)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要让困难群众树立信心,内生动力

 

  在农村,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着干、比着干是老百姓创业致富的捷径。为此,杨海玲着力挖掘村里典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标杆,鼓起他们的精气神。

 

  “你能行,你很好”、“再努力一年,肯定会更好”走到哪里,杨海玲就把“信心”的种子撒到哪里。她的行动,带着困难人群走出了脱贫第一步,她的精神提振了困难人群的信心与士气。

 

  扶“志”太重要了。

 

  提起她重点推介宣传的“五退低保”的老党员孙正海时,杨海玲随手向记者展示老人给她发来的祝贺语:“海玲同志,你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先进个人,是党的好女儿,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这是杨海玲获得“全国扶贫先进个人”时,老人通过微信第一时间发来的。

 

  孙正海,1936年3月出生,1979年2月入党。

 

  杨海玲,1966年7月出生,1995年3月入党。

 

  两代党员的相识,缘起一副春联。

 

  2016年3月的一天,低保户孙正海门上的“国赐安康、党赠幸福”对联引起了杨海玲的注目。

 

  一段梦魇般的开头,却有个荡气回肠的结局。

 

  2003年,孙正海老伴因胆囊癌去世,他自己也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屋漏偏逢阴雨天,2006年10月,他的大儿子竟也患上肺癌,不久,大儿媳又患上乳腺癌。一家多人患重病,巨额的医药费,让整个家庭负债累累。2014年1月,村里为他办理了“低保”。

 

  在政府的帮扶和其他亲友的资助下,经过两年多时间,老人艰难还清了债务。

 

  老人是乡里有名的乡贤,知书达理,又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春节前,他就想好了对联,颂扬党的恩情。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老人顽强的精神和感恩之心,让杨海玲心生敬佩。

 

  孙正海看杨海玲,一个城里长大的女干部,冲到一线帮村民,每天坚持与大家奋战在一起脱贫致富,全心全意,心无旁骛。

 

  就这样,两代老党员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杨海玲经常找孙正海聊家常,遇到困难主动帮忙,真情帮扶;孙正海也经常给杨海玲出谋划策,共商村里脱贫大计。

 

  2017年11月,孙正海萌生了想退出低保的想法,杨海玲给予大力支持。因为他们在共同走访中,发现村里还有刚患大病更困难的村民。孙正海第一次向村委会提交退出低保申请,村里考虑老人年岁太高,没有同意。后来,孙正海又连续4次申请,村委会专题为他召开了表决会议,最后同意老人退保。

 

  第一时间,杨海玲将孙正海的先进事迹,整理并上报扶贫工作队、县委宣传部等部门。不久,老人家的事迹在全国范围都引起了广泛反响,2019年,孙正海老人荣登上“中国好人”榜。

 

  一个人带动身边一群人,一件事引领风尚好一片。

 

  同村的张贤志,丧偶,三个孩子,自己因为身体不好,长期依靠低保和救助生活。在孙正海的感召下,主动退出低保,承包6个大棚种植葡萄,顺利脱贫。

 

  邻乡的陈强战,当地贫困户,在孙正海的感召下,潜心发明专业,在杨海玲的帮扶和宣传下,家境大为改观,《学习强国》等媒体广为报道。 如今,“穷惯了、穷怕了”等消极思维在当地一扫而空,人人找事做、家家有奔头。

 

  2017年春节期间,孙正海老人写下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人保帮扶奔小康”的励志对联,亲手贴在了村委会的大门上。2018年,老人家写了60字的临江仙词“雪二在变”:

 

  瑶淮交汇鸡心滩

  雪二新村显现

  集举改田惠民生

  支部基石坚

  干群心连心

 

  大干脱贫攻坚战

  人人献计流汗

  十三五小康实现

  雪二人文变

  村容村貌变

 

  (八)再回年少初心,用关注特殊人群教育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雪二村告捷,杨海玲也得到了高度认可。2020年至今,杨海玲转战瑶沟乡瑶沟居(桂湾村和胡三村),继续协助当地,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2020年,杨海玲所在的省人保公司拨款100万元,入股县城投公司投资瑶沟乡和天下科技建材有限公司,每年8%的受益归瑶沟乡瑶沟居村集体。

 

  对于扶贫达人杨海玲的到来,胡三村村书记吴琼乐开了花:“杨书记实在是细致,一来就彻底摸清楚了村里的情况,关爱扶助特殊群体,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

 

  杨海玲告诉记者,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当个老师,尽管失之交臂,但如今的她依然希望可以用第一书记的身份帮助农村地区孤儿和特殊儿童以师长的关爱。为了抓好基础,教育扶贫,保障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杨海玲把所有贫困户的孩子们入学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我要让贫困户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的家庭看到希望之光,把帮扶工作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她多次到瑶沟学校了解这些孩子学习状况,希望学校给予他们学习上帮助。

 

  “梦想改造+”关爱计划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为民办实事工程,是共青团探索服务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发布的工作报告中,建设5000个事实孤儿“梦想小屋”的计划,被纳入民生实事工作清单。

 

  杨海玲决定为符合条件的孩子争取到这个计划的指标。她知道,最有效的争取方式,就是尽量详尽的事实,于是她再度拿出了“铁脚板”的精神,走访了辖区内每一个可能符合条件的孩子,找到了6个事实孤儿和6个困境儿童,其中就包括陈强战的女儿。

 

  计划以10000元一间改造一个房屋,包括屋顶、地板、床、书桌、床上四件套、装饰画、衣柜、塑钢窗、窗帘、门等。“放学回家的孩子,发现家里的破烂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取代了泥巴地面的地板,全新的家具,简直乐疯了,开心得满地打滚,我们当时也激动得快要流眼泪了,梦想实现真的太幸福了。”陈强战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陈凤是当地建档立卡户陈学宝的女儿,女儿5岁时,陈学宝的妻子因病去世,妻子的死对这个男人的打击很大,他从此一蹶不振,家也就深陷泥潭了。

 

  2020年暑假,杨海玲走访到这个小家,也从此改变了这个小家。

 

  “我到的时候,发现小女孩正在看一本《爱的教育》的课外读物,这孩子很腼腆怯弱,于是我引导她干活,并有意识地根据她干活的量进行奖励,并记录和推广了这个家庭的故事,后期,这个家很快被好心人们关注,一定程度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一个贫困的父亲,对女儿的情感关怀是很缺失的,陈凤11岁了,还没有过过一次像样的生日,杨海玲决心为孩子筹办一次难忘的生日。

 

  她先让孩子列出了一份想邀请的人员名单,多方协调,在县城的肯德基里办了一场生日宴,当一群关心自己的人围着自己唱起生日歌的时候,小女孩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杨海玲甚至找到了孩子学校的校长,让校长把孩子分到班主任是女老师的班级,为的是让陈凤在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得到女性的指导和关爱。

 

  这些难忘的画面,只是杨海玲关注教育,关注困境儿童的点滴:驻村帮扶期间,杨海玲多方筹措资金,为低收入农户子女争取到每年学费、书籍、衣物等资助,并感召了许多爱心妈妈为孩子们捐资助学,传播爱的温暖。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她及时帮申请“扶贫100”,用政府精准扶贫。几年间,在她的努力下,有的贫苦学子顺利进入大学,有的免费上了重点高中。如今,在杨海玲的带动影响下,当地已经有近百人的爱心妈妈加入了扶贫助学的“扶友大家庭”。

 

  2021年1月10日,北京软实力教育研究院首席教育官14班“大手拉小手”助学活动到瑶沟学校捐资助学,杨海玲帮扶的2个品学兼优孩子收到了10000元捐助资金。

 

  (九)珍贵荣誉的背后,是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更是大家对杨海玲奉献精神的高度褒奖

 

  时代是出卷人,杨海玲是答卷人,泗洪人民是阅卷人。他们给出的高分值,既是信任,又是感激,更是深情。

 

  ——地方政府领导眼中的杨海玲。泗洪县扶贫办主任张美洪,是杨海玲工作的主要见证者之一。采访中,他对这位爱将赞不绝口。

 

  第二届届满在扶贫办开会时,他得知杨海玲说要回原单位上班了,他赶忙说:“你不能走!”,因为他的要求,杨海玲成了全省派出的扶贫干部中为数不多的“老三届”。

 

杨海玲为贫困户儿童送上助学爱心物品

 

  “杨海玲同志,在雪二村最突出的成绩之一,就是出色的产业扶贫,尤其是为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创造了高效的销售模式,一个庞大的动作背后,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杨海玲在其中起到了枢纽作用,无数个日子,她骑着电动车,将销售端无法及时运出去的产品送出,这一点一滴,都是整个计划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让贫困村的农业产品在解决了运输成本的同时,还能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

 

  “如今,在杨海玲的包销承诺之下,雪二村的蔬菜产业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通道,输血之后的造血功能已经初步实现,此举给县委县政府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县委县政府已经为雪二村的农产品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并连续举办了多届‘萝卜节’,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名气都在稳步提升。在这个基础之上,泗洪县的农产品已经实现了与南京上海等地的销售渠道、使用渠道的直接对接,并且部分销售渠道还开始主动投资,在泗洪地区包地建设农产水产供应基地,几十个‘三社共建’机构正在陆续出现和展现效果。”

 

  最后,张主任感动地说:“一位年近退休的老同志,一位女同志,能对艰苦的扶贫工作如此甘之如饴,有取之不竭的热情和能量,其智慧其爱心其恒心其韧性,值得高度肯定。”

 

  ——上级公司领导眼中的杨海玲。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胜利召开的当天下午,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总裁王廷科等公司领导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杨海玲和公司其他2个先进单位的员工代表。

 

  罗董事长握着杨海玲的手说:“我代表集团党委,向你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国家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人保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罗董事长鼓励杨海玲:“希望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按照中央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做好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3月1日,江苏人保为载誉归来的杨海玲(右三)举办了专场事迹报告会,号召全体员工学习

 

  2021年3月1日,中国人保江苏区域工委举办“杨海玲先进事迹专场报告会”,号召全省系统的人保财险、人保健康、人保寿险的等机构的全体干部员工向杨海玲学习。江苏区域工委书记、人保财险总裁助理兼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夏玉扬为杨海玲颁发了“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夏总动情地说:“杨海玲同志是江苏人保系统驻村扶贫干部的优秀代表,她以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不畏艰难、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的为民情怀,一心扎根贫困乡村,用滴水穿石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和党的‘形象指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江苏人保人昂扬向上、奋发作为的精神风貌,是全省系统上下学习的榜样!”

 

  ——市县公司领导眼中的杨海玲。现任宿迁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泗洪支公司经理的张新茂对杨海玲的评价角度独特:“我们的这位大姐,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共产党员、管理干部、扶贫达人……多个角色,个个都很精彩。”

 

  “她身上,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就是坚韧不拔。3届6年啊,从第一天到今日,不管自己是受到了鼓励,还是受到了委屈,她都只有一个姿态,勤奋爱岗。”

 

  “她身上,另外一个优秀品质,就是看问题有高度有想法,扶贫工作中能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宜。她知道每一个贫困户的真实要求,知道每一个案例的特殊性,知道每一个问题的关键点,所以次次都能精准解决问题。”

 

  “保险人的长项是市场手段、市场意识以及可联动资源,她以一个第一书记的身份为支点,梳理各路资源,让资源在贫困地区生根开花。”

 

  ——五退低保的“中国好人”孙正海眼中的杨海玲。听说我们采访杨海玲,老人家写下了一首小诗,赞美杨海玲:谁说女子不如男?出征扶贫海玲美!拼命三郎拓市场,机灵多智助乡亲!柔情似水护学童,母爱光芒暖心肠!六载攻坚脱贫路,全国先进美名扬!

 

  ——被资助学童眼中的杨海玲。“敬爱的杨奶奶:十二年才能盼到一个吉祥的喜牛年,牛年代表祥瑞……今年我已经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了,我会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用实际行动来感谢您与江苏人保公司对我一直以来的关心,将来也像您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2021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一,受资助的学生陈静雅写给杨海玲的拜年问候语。我们相信,善心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

 

  6年来,杨海玲把对脚下土地、身边群众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书写在泗洪的大地上,铭刻在群众的心坎上。

 

  6年来,杨海玲牢记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使命,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带领困难群众,撒下了一路的汗水,也结出一串又一串硕果。

 

  6年来,双沟镇的雪二村整体脱贫了,瑶沟乡的胡三村、桂湾村开始乡村振兴了,村民们笑了。而杨海玲的脸被晒黑了,头发也花白了……

 

  采访最后,杨海玲为我们总结了几年来她在扶贫一线的四点工作经验:

 

  扶贫要先扶“资”——只有解决贫困村集体和困难群众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实现稳定增收。

 

  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思想引领、观念改变、信心提升,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

 

  扶贫要先扶“智”——只有抓好基础教育扶贫,保障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要先扶“技”——只有传授给贫困群众走出困境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提升他们脱贫的能力,激发他们致富的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海玲在扶贫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又陆续摘取了一连串的荣誉:从省公司扶贫工作者“先进个人”,到泗洪县“人民政府三等功”,再到江苏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2018年度先进个人”和2018-2019年度江苏省委驻泗洪帮扶工作队“优秀共产党员”、“泗洪县2019年度“扶贫100爱心人士”、保险行业协会第二期保险好事迹“爱心奖”、2020年“泗洪县人民政府三等功”、2018-2019年度省委驻宿帮扶工作队”、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每一个荣誉,都是她踏实脚步丈量出的坐标。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采访中,杨海玲一直说,她只是千千万万个扶贫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党和人民却给予她这么高的荣誉。

 

  “特别是2月25日,当我走进人民大会堂,聆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时,我感觉自己真是时代的幸运儿!”

 

  “公司还有许多同事担任不同时期的扶贫队员,他们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很多贡献,荣誉应该属于大家”,杨海玲动情地说。

 

  人,生而有格局,格局各不相同。

 

  还有5个月,杨海玲就要退休了。

 

  如今的她,干劲依然不减。一路上,不停地给我们介绍她的一些设想:“胡三村,淮海战役时期的英雄烈士很多,红色底蕴比较好,适合搞点红色文化旅游。从精神内涵方面,既可以学习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增加旅游阅历;从政治内涵方面,又可以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桂湾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壮大林果(碧根果)产业,打造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大姐,您退休后,有啥打算啊?”我们问道。

 

  “哈哈,我感觉自己还年轻呢,如果乡村振兴需要我,我愿意发挥余热,继续奋战”。

 

  这就是杨海玲!一个激情冲锋在脱贫攻坚前线的人保女将!一个倾心带领着困难群众致富的共产党员!

 

  临行,我们十分不舍地与站在地头的海玲大姐挥手告别。

 

  夕阳下,她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田间。

 

  微风吹来,碧绿的麦苗轻弯腰身,似乎在致谢。不远处的油菜花香,轻抚过脸颊,留下了淡淡的清香……(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

 

(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