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郑立华:以文化人聚众志 久久为功培沃土

  • 分类:金融人 金融事
  • 来源:中国工商银行
  • 作者:黄德莉
  • 发布时间:2021-12-09 17:3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他,拥有10年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经验、13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7年的党建工作经验。这些丰富多元的经历,让他深深懂得文化之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多年来活跃在文化建设最前线,以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举文化之旗、强文化支柱、建文化家园,不断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就是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郑立华,这些年用满腔的热爱、扎实的行动,对分行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深圳市金融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本人获得了“2018年深圳市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19-2020年全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郑立华:以文化人聚众志 久久为功培沃土

【概要描述】他,拥有10年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经验、13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7年的党建工作经验。这些丰富多元的经历,让他深深懂得文化之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多年来活跃在文化建设最前线,以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举文化之旗、强文化支柱、建文化家园,不断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就是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郑立华,这些年用满腔的热爱、扎实的行动,对分行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深圳市金融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本人获得了“2018年深圳市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19-2020年全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 分类:金融人 金融事
  • 来源:中国工商银行
  • 作者:黄德莉
  • 发布时间:2021-12-09 17:37
  • 访问量:
详情

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 郑立华

 

  他,拥有10年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经验、13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7年的党建工作经验。这些丰富多元的经历,让他深深懂得文化之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多年来活跃在文化建设最前线,以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举文化之旗、强文化支柱、建文化家园,不断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他就是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郑立华,这些年用满腔的热爱、扎实的行动,对分行企业文化建设乃至深圳市金融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本人获得了“2018年深圳市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19-2020年全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一、坚持传承中发展,做好企业文化的积淀者

  这些年他一直努力积淀好、传承好、发展好文化,让历史焕发出新的光芒,让今天的文化成为明天的传统。

  梳理文化脉络。分行30周年行庆之际,他牵头调阅各类历史资料,花费数月的时间,逐年梳理分行发展大事件,精辟提炼出“闯、拓、变、立”四个关键词,清晰定位分行发展的四个阶段,让文化脉络更加生动起来。他带队采访历任分行行长,忠实记录心声,留下极为珍贵的声像资料。他指导拍摄电视宣传片《逐梦》,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精彩讲述了分行改革创新、不断超越的30年光辉历程,生动再现了几代深圳工行人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些工行故事、工行情怀、工行贡献,令众多时代亲历者动容不已,更团结无数后来者斗志昂扬地投身干事创业之中。

  保护文化资产。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在他看来,一件件历史文化资产,承载着分行文化赓续不绝的厚重基因,是全体干部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对于保护历史文化资产,他有着责无旁贷的自觉和担当,在分行党委的领导下,他组织成立了分行文物及珍贵历史实物鉴定领导小组,明确了历史实物范围及收集步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文化资产,为建设分行行史馆做好准备,为分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前几年,分行启动了深圳工商银行大厦项目,行史馆的脚步也终于近了。去年末,分行新大楼主体封顶仪式后,他心中感慨不已:“在不久的将来,在分行服务客户、服务社会、服务“双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时刻准备好,打造一个文化荟萃、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深耕文化宣传。担任宣传部长期间,他立足分行经营发展实际,着眼干部员工的思想动态,对分行文化进行深入解读、笔耕不止,其中《莫忘衔珠酬厚土 众志成城创未来》等文章,意味深长、引人深思。他精心推出“坚定信心再鼓干劲系列谈”专题,撰写刊登“员工中蕴藏着不竭的动力”“真正的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一首来基层质朴的歌”“服务注重细节 细节成就卓越”等文章,大力宣扬分行核心文化价值,褒扬先进员工和先进事迹,在全行激起了看齐先进、学习先进的千层浪。他还潜心研究企业文化建设规律,总结提炼分行特色企业文化,参加总行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巡礼——全行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与成果展示,由于突出的专业素养、富有感染力的宣讲方式,以及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认知和实践经验,他还多次获邀到工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为各级管理人员讲授企业文化建设等课程。

  二、坚持根植于经营,做好企业文化的创新者

  在他看来,文化只有源于经营、服务经营、融入经营,才能真正发挥聚人心促发展的作用,才能具有向阳而生、向下扎根的蓬勃生命力。这些年他紧扣总分行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集团文化落地,探索分行特色文化发展道路,为分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适应经营转型新需求,打造改革图强的创新文化。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谁能在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列,谁就更有机会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这些年,他既是规划与渠道管理部(原产品创新部)总经理——创新发展的管理者,又是办公室主任——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加快创新转型步伐这一要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心中的使命、肩上的重任。他组织协调全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近三年推动327个重点创新项目研发落地,分行的创新项目多次荣获总行、深圳市的创新表彰奖励,比如在2020年度深圳市金融创新奖评选中,“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方案”荣获金融贡献一等奖,分行成为这届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国有大型银行;他直接负责的“新·深圳·人”项目获得金融特色三等奖。但在他看来,这些成绩纵然十分鲜亮,但更重要的还是成绩背后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创新文化再造。传统创新机制下,基层创新动力不足、跨单位协同效率不足、专兼职资源调配机制不完备等问题,长期以来对创新工作造成较大阻碍。对此,他牵头研究“阿米巴经营”“企业孵化器”等实践规律,并在分行党委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协助下,2018年创设了“金头盔”创新引领计划,整合配置资源、打破条线壁垒,建立“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机制,与传统的“自上而下”机制相结合,激活员工中的智力资源和创新活力。这不仅推动创新项目遍地开花、成果丰硕,还带动培育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专业人才,营造了敢于试错、勇于创新、全员创新的文化氛围,如今的205个创意项目、69个路演项目、17个重点支持孵化项目、“粤通宝”等明星项目,便是这一切努力和成果的最好注解。

  探索实践“准正式组织”,打造面向未来的组织文化。他是一个热爱学习新知识、勤于思考做研究的人,还会邀请有想法、有热情的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关于“准正式组织”的探索实践,便是在这样的理论研究和头脑风暴中诞生的。最初,他在长期管理实践和组织理论研究中,发现介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组织形态,能够促成“正式组织”功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后来适逢分行党委考虑到传统组织架构难以完全适应青年员工的发展新需求,开始酝酿推动新的组织模式创新。于是,他牵头研究现行组织体系制度变革规律,并提出创新应用“准正式组织”理论,在避免对现有管理体系大力变革的情况下,优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在他的推动下,分行从新兴市场、服务提升和员工兴趣等多个领域,深入研究并推广柔性专业团队、质量管理QC小组、“大树下”研究院等新型组织形式,引导员工自发思考、大胆实践,让更多员工能在适合的舞台上发光发热,相关课题成果还得到了总行的关注和肯定。其中,他牵头成立“大树下”研究院,引导青年员工“求知、求真、求索”,鼓励他们自我加压、自由结盟,摆脱正式组织资源,广泛开展调研外联,并带领他们以非官方身份前往比亚迪、华为、招商银行、腾讯等企业参观交流、学习洞察、借鉴提升。

  将员工关爱落到实处,打造团结和谐的家园文化。在他看来,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是“家”,营造“家的感觉”始终是凝聚广大员工的最好方法之一。他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多渠道加强关心关爱,积极打造团结和谐的家园文化。比如,努力让广大员工的归属感早早到来。在分行党委的领导下,他推动建立员工周转房工作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延长居住年限、改善居住环境等,帮助刚入行大学生们在深圳找到第一个“家的港湾”。又比如,努力让广大员工的获得感成色更足。他积极联合人力部、工会、团委,精心策划年度表彰活动,创新荣誉表彰形式,让获奖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走红地毯”“登荣誉墙”,2019年度表彰会还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让场内外的员工和家属共同回顾全行上下砥砺奋进取得的丰硕成果,分享属于全行员工的荣耀时刻,直播点击量超过17万人次。再比如,努力让广大员工的安全感更有保障。2020年初,他敏感地捕获到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于1月21日就主动对全行发出预警,安排员工佩戴口罩上岗,同时请示行领导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促使分行迅速进入应急状态,至今他作为牵头部门负责人仍根据每个阶段的防疫重点,及时出台针对性的防疫指导意见。疫情期间,防疫物资是保障广大干部员工健康安全的首要难题,在分行党委的领导下,他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总协调人,立即放弃休假并投入工作,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发动各部门和支行,调动国内外资源渠道,应急采购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带领办公室员工挽起袖子自己干,全力做好收货、验货、保管、分发工作,确保“战疫”关键时期防疫物资发放能够覆盖分行5700名在职员工和1100名退休员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继续为员工配发口罩等,同时支持湖北分行以及意大利、巴基斯坦、工银欧洲等工行境外机构的防疫工作,真正保障好广大员工的健康安全,让他们体会到家的关怀、家的温暖和家的力量。

  三、坚持专业树品牌,做好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在他看来,文化与品牌是相辅相成的,特色的文化能够擦亮品牌底色,优秀的品牌能够提升文化影响力。所以,他注重结合分行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大力推动分行品牌建设,打开一扇对外展示深圳工行文化的重要窗口,持续提升分行文化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打造“新·深圳·人”品牌文化。他认为,品牌的深处其实是文化。长期以来,分行坚定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担负起国有大行应有之担当,逐渐形成了“为社会担责任”这一文化核心价值,而如何打造既与之契合、又与深圳城市文化同频共振的特色品牌,是值得思考和不懈探索的重要课题。2018年,适逢深圳大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推进城市文明建设,他积极促成分行与深圳广电集团的战略合作,创新“金融+传媒”模式,首创策划并搭建了“新深圳人”平台,整合政府、媒体、企业等多方资源,拓展外部客户(包括政府和企业)连接场景,参与到更深层次、更广维度的社会治理,开辟了传播金融正能量和客户关系重构的新空间。曾亮相2019年国际金融展的“新·深圳·人——工行驿站”,就是这一品牌文化的精彩演绎,138家网点实现全覆盖,通过“智慧政务”“普惠金融”等社会服务项目,不断延伸金融触角,传播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了分行助力深圳市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和民生幸福标杆的生动缩影。

  构建客户和市场导向的品牌生态。他认为,品牌建设只有主动地走近客户、贴近市场和融入业务,才能构建良好的品牌生态,促进品牌的影响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他参与宣传策划和服务支持,用心搭建涵盖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多级宣传矩阵,突出宣传分行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支持民营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民生消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效,推动业务经营和市场口碑的“双提升”。比如,2015年,分行成为全国首家实现智能化网点全覆盖的银行,他借助外部媒体资源,首创移动端直播和话题营销,在深圳同业和工行系统内引起巨大反响,分行智能网点实现全覆盖一事被财经媒体列入全国银行大事记,成为当年全国银行业浓墨重彩的一笔。又比如,2021年,在总行办公室支持下,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调研分行科创企业服务,他组织本地媒体配合参与调研报道,助力形成中央媒体和本地媒体多级联动宣传之势。

  树立负责任、受尊重的品牌形象。近几年,他总是孜孜不倦地推广和发展“新·深圳·人”平台,号召、动员和吸纳政府部门、主流媒体、爱心企业、深圳人才加入平台建设,并成立了“新·深圳·人”公益大联盟,掀起了一系列助力城市文明建设、培育法制观念、增进城市认同、支持防疫抗疫的公益活动热潮,展现“工行温度”“工行责任”“工行力量”,树立负责任、受尊重的大行形象。比如,“新·深圳·人”市民宪法宣誓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法治事件”;原创生动的“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专题小课堂”“六一全彩漫画版面”,冠名“寻访古村落”“深圳口述史”等,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又比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他牵头组织分行70名青年员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快闪活动,礼赞新时代、弘扬正能量,“新·深圳·人”话题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浏览量达到3188万次。再比如,疫情发生以来,他牵头开展“防疫站”“隔离不隔爱 声音在陪伴”“助力开学辟疫香囊”“扶贫助农直播”等公益活动,用1000台收音机和对讲机、10000个“中医药”香囊等,持续传递工行人的温暖与爱心。

  高远之志在上,脚踏实地为先。这些年,他怀揣着“以文化人聚众志”的理想和情怀,行进在奋斗的华年里,播撒下创新创造的种子,营造了文化与经营融合发展、工行与客户相伴相生的生态,培育出厚重成熟而又朝气蓬勃的文化大树,团结人、激励人、感召人、温暖人,为分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