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
- 分类:金融文化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潘水根 段泽林
- 发布时间:2024-10-23 16:0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以“五要五不”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完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服务助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
【概要描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以“五要五不”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 分类:金融文化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潘水根 段泽林
- 发布时间:2024-10-23 16:09
- 访问量: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以“五要五不”为核心内涵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体现了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构建国内信用经济体系、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对于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有着重要作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一环。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以下简称“内贸险”)作为信用经济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风险缓冲器,在其助力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
2022年,党中央 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的长期战略决策。健全的信用经济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内贸险的政策效用则是保障信用经济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对标国家战略部署、政策要求和市场现实需求,着眼中国金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以及当前我国内贸险的发展远滞后于国家战略决策的客观需要,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突破。
本文以内贸险业务为切入点,以完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服务为发力点,通过对国内信用经济及内贸险发展情况展开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更好地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与业务实践相结合,为培育和夯实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借鉴思路。
一、完善内贸险金融服务,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促进信用经济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方面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善内贸险金融服务,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促进信用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要求。其内在逻辑是:一是良好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促进信用经济体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土壤。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观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而且为金融各行业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指引,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开展一切金融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促进信用经济体系健康茁壮发展,进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土壤。二是完善的内贸险金融服务是健全信用经济体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风险缓冲器。信用经济体系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内贸险作为保障信用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
中国信保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理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进程中担当排头兵,并积极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金融机构自身真正立起来,切实融进去。
二、健全信用经济体系,提高市场流通效率,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良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确保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而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健全信用经济发展机制则是关键所在,需从战略层面明确信用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并正视信用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良好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生态打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阐述了社会信用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提出要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信用经济体系建设是有效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核心基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我国企业的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长期在95%以上,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偏高,其中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是导致企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而良好的信用经济体系则能有效降低这两方面的成本;二是促进企业交易成功。在信用经济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多通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提前支付货款的模式,一旦买方出现营运资金周转困难,就很难接续交易,信用经济体系则能帮助买方通过延期付款促进交易达成和扩大;三是保障市场有效运作。企业在经营和融资活动过程中,往往由于信用信息的缺失或不完整,导致金融机构或其他合作企业无法识别其真实的信用状况,而完善的信用经济体系可通过信用数据共享和评估,保证整个市场交易的有效运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用经济体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缓慢到快速的过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仍呈现出起点低、起步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新的道德规范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精神的不完全性直接诱导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影响信用经济生态的建设。对此,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应对相关情况与问题,未来仍需通过思想、政治、道德等综合教育和信用数据共享、失信惩戒、金融支持、政策配套、法制建设等协同发力,努力营造有利于畅通国内国际市场的信用环境。
三、发展贸易信用保险,构筑信用销售纽带,是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而国内贸易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快内贸险发展,对于增强企业信用销售信心、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为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有利于提高贸易信息透明度,完善信用经济体系建设。透明度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首要原则和采取任何贸易行动的先决条件,国内外贸易也在透明度所提供的确定性贸易环境中得以发展。企业投保内贸险后,保险公司将对买方的注册资本、经营时间、财务数据、股东情况、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等信息进行资信调查和评估,对企业是否进行交易提供合适的参考,提高了贸易信息的透明度和交易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随着内贸险承保数量的增加,能够积累足量的买卖双方交易信息,为规范信用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信用数据来源。
二是有利于打通“内循环”堵点,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既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必要环节,也是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主要来源。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为23.72万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78%,成为企业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和流通体系内最为重要的内生血液。在应收账款缺乏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对开展国内信用销售的信心减退,甚至很容易因为买方失去偿付能力或长期拖欠,损害企业正常经营。而内贸险的广泛运用,既能使企业增强信用销售信心、扩大信用交易规模,也可使企业确保经营安全、解除后顾之忧,有效打通了“内循环”堵点,让信用销售产生的内生血液在国内大循环中流淌畅通,提高了市场流通体系的效率和稳定运行。
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经营安全与社会稳定。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企业普遍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员,一旦出现大量逾期应收账款极易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产生的失业人群也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即使是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也需借助外部专业力量提升自身应收账款管理的水平,以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和资产保值增值。譬如,乐视公司和金立手机作为实体经济的行业巨头,其债务危机的爆发均导致数百亿元的巨额债务,受其冲击影响的相关产业链供应商、贸易商、金融机构牵涉甚广,危害极其惨痛。我们注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体,供应商在开展信用销售时通常借助贸易信用保险保护自身应收账款安全,并凭借保险公司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进行目标客户管理,因而更有能力、更有意愿向采购商提供信用销售便利。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当下,亟须通过发展内贸险来完善信用销售机制、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其发展助推器、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为保障企业经营安全和社会就业稳定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四是有利于提高企业贸易融资能力,有效盘活应收账款资产。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开展国内贸易时,如何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支持,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道难题。很多中小微企业由于存在信息披露不到位、抵押资产不足、经营风险较大、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银行在对其授信时顾虑重重。内贸险作为一种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对银行而言基于其损失救济和风险缓释作用,可大大降低应收账款安全性的顾虑和授信门槛,增强提供贸易融资服务的意愿信心;对企业而言,投保内贸险后可拓宽融资渠道,打破传统融资路径依赖,凭借保单将其应收账款质押或通过其他银行融资类产品获得银行授信和资金支持,有效盘活其应收账款资产。
五是有利于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通畅稳定。内外贸一体化是连接生产消费、对接国内外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通畅稳定、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贸经营指向相对分割,存在“重外轻内”等问题,一些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仍需要克服诸多难题。而加快内贸险、出口险联动发展,能够通过其金融服务属性有效帮助企业撬动国内外市场资源,以国内循环的畅通支撑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和拓展,以国外循环的优势提升国内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平衡和消除我国进出口流通领域存在的巨额“信用逆差”。
综上所述,在畅通“内循环”过程中,信用经济在新发展格局要求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内贸险的发展能够为信用经济发展、国内大循环畅通保驾护航。为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内贸险在保障信用经济发展、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加强内贸险对信用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内贸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效能。
四、缺乏政策支持引导,外部发展环境欠佳,是制约内贸险发展、滞后信用经济发展需要、影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贸易信用保险在我国是舶来品,主要包括服务支持外需的出口贸易信用保险(简称“出口险”)和服务支持内需的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最早是作为政策性的出口促进政策工具开始发挥作用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作为政策性的专业机构,成立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出口险承保规模超过7800亿美元,连续12年居全球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之首,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成为我国稳外贸优结构提质效最有力、最有效、最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我国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工业制造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出口险业务规模,内贸险业务就相形见绌,2023年承保规模仅5090.7亿人民币,不到短期险的百分之十,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五。目前我国内贸险的发展水平,不仅在承保规模上远落后于出口险,也滞后于信用经济发展、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时代需要。
出口险在我国畅通国际经济循环中的大放异彩,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内贸险也同样能够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制约内贸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
(一)政策支持引导欠缺。中国信保作为专业服务支持我国外贸出口的政策性机构,出口险业务始终受到中央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2009年起已十三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各地政府出台了多种鼓励和支持出口险发展的有利政策,创造了短短二十年间从一个市场后发者一跃成为全球出口险承保规模最大市场引领者的奇迹。而内贸险作为保障和支持国内流通体系的金融产品,本应在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应有作用,但在我国起步晚,虽然早期曾有一定政策支持,但随着其业务性质的变化,其仅有的支持也逐步减少并向其他产品倾斜,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引导不足,是导致内贸险发展缓慢、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二)行业资源投入不足。国内商业保险公司由于专业承保队伍和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对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贸易信用保险投入本就不足,却一度热衷于发展与房地产信贷或平台融资相关的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在房地产信贷紧缩及清理整顿融资平台的过程中遭受过重大损失,连带着对贸易信用风险也开始畏惧,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随着银行信贷风险、贸易信用风险的高企,保险机构更不愿将自身资源投入其中,造成市场供给稀缺。
(三)专业机构发展受限。中国信保虽是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专业信用保险机构,但由于内贸险商业性自营业务的发展定位,其业务比例与增幅受到一定限制,导致经营发展上束手束脚,资源投入上不断消减,承保政策上不断收紧,这在当下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
(四)信用数据缺失严重。国内信用数据缺失是制约保险公司开展内贸险业务、影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重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行业信用数据缺乏,造成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效益降低,也让保险公司缺乏构建企业资信评估系统的数据来源,降低对内贸险业务的参与意愿。二是企业、社会、国家三方信用数据对接基础薄弱,让企业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风险信息,在业务承保或风险发生时无法及时让各方知悉相应的风险数据,保险公司很难精准厘定承保方案或及时减损止损,增加业务开展的难度和成本。
(五)企业信用风险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怕风险,一旦交易中需要赊销时就不敢接、不愿接,害怕风险的出现从而丧失了很多交易机会。二是觉得无风险,很多企业在接单的过程中容易因为跟买家交易多年或者是跟大客户交易而觉得没有风险,忽略对买家的信用审查,最终导致逾期付款或者坏账现象。三是觉得参保会增加经营成本,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风险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重要作用,未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涵养优质发展生态,是充分发挥内贸险政策效用、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顶层设计,多管齐下推进信用经济体系建设
信用经济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市场参与方提高对内贸险政策效用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一是提高认识站位。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鼓励更多保险公司为企业间的信用销售提供内贸险服务,不仅微观层面可以保护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和销售利润,而且在宏观层面也能起到提高资本周转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和保障金融安全稳定的效果,助推信用经济体系建设和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加强信用经济体系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内贸险在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站位和工作协同,将内贸险的发展纳入到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促进信用经济体系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打通阻碍内外贸一体化的关键堵点,助力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顺畅切换。二是加快信用法治。加快国家层面社会信用立法工作,围绕信用承诺、评价、分级分类监管、激励惩戒以及修复等工作,逐步构建起要素完整、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推动各类社会信用治理单元的协同联动,释放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治理效能,促进信用经济法治基础建设。三是加强信用共享。促进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推动信用经济体系建设,信用共享是重中之重。建议从三方面入手完善信用体系:一要加强数据归集,系统性推动相关信用基础数据收集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从根本上夯实信用体系数据基础;二要搭建共享平台,可引入具备较强技术背景的第三方协助开展工作,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各类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鼓励企业使用信用报告、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工具拓展市场客户、防范销售风险;三要推进信息交流,推动工商、税务、海关、金融等机构对企业经营、财务及信用方面的数据披露和共享机制建设,将内贸险纳入核心信用服务予以重点推动,加强企业经营信息与违约信息及时披露,帮助企业及金融机构开展信用管理工作。
(二)优化政策引导,鼓励市场各方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
在内贸险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完善信用销售保障机制十分必要,以鼓励市场各方积极参与到国内大循环中来。重点聚焦三类主体分类施策,形成鼓励支持内贸险发展的政策组合拳:一是针对企业主体,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财政及商务部门借鉴出口险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对企业参保内贸险的优化政策,鼓励企业运用内贸险工具来保障应收款安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信用堵点,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用资源、畅通国内市场循环的杠杆作用。二是针对保险主体,鼓励保险机构加强出口险和内贸险协同发展,提升内贸险承保能力,加大内外贸一体化信用保险综合性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及国内外再保资源欠缺的现阶段,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内贸险超赔补偿机制,对超出保险公司盈亏点的损失予以适当补偿,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内贸险产品服务,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扫清承保顾虑、增强承保信心、扩大承保规模,弥补内贸险再保市场资源有限、效率低下的不足。三是针对银行主体,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降低国内贸易应收账款融资风险权重,鼓励银行对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和出表,保障国内大循环的血脉畅通。
(三)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内贸险有效供给和服务质效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保险公司内贸险市场供给和规范管理的引导,强化贸易信用保险对国内经济循环和企业间信用销售的保障支持能力,引导保险公司加大内贸险的资源投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一是重塑供给格局。支持社会资源组建专业化的贸易信用保险公司,引导有银行股东背景的中小财产险公司向专业型贸易信用保险细分市场差异化发展的转型,减少保险市场同质化竞争,增加内贸险有效供给;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目标与监管指引,支持有条件的财产保险公司适当参与到内贸险市场供给之中,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组合和服务创新;放宽对中国信保内贸险承保的政策限制,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从而形成“专业性公司主营、财产险公司参与、政策性公司支撑”三位一体的市场供给格局。二是加强产品创新。鼓励国内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积极对内贸险产品进行完善和创新,增强内外贸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加快数字转型。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内贸险经营模式的改变,深化与客户的数字交互,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服务质效。四是保障人力投入。国内信用保险市场空间巨大,是未来财险市场的新增长极,加大资源投入十分必要且回报丰厚。保险公司应着力在专业化业务营销、内控管理、岗位设置、制度建设、系统配套、薪资激励等方面,统筹内贸险发展的机制保障,加强内贸险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确保内贸险市场供给增加的有效、充分和持续。
(四)发挥专业优势,承担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更大责任
中国信保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承担着执行党的意志、服务国家战略、落实政策要求、维护人民利益的职责使命,已在信用保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人才优势,理应胸怀“国之大者”,聚焦主责主业,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笔者认为,发挥好内贸险政策效用,支持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服务好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样具有鲜明的政策性业务特性,应该成为政策性机构履职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在国家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亟需出口险和内贸险协同发力的特定时期内,应该将提升内贸险服务保障能力纳入政策性机构的主责主业范畴,这既是中国信保深化政策性职能履行、提升政策性作用发挥空间、坚定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方面,也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更好发挥中国信保在贸易信用保险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在我国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局起步、先立后破的关键时期,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进一步研究拓展中国信保政策性履职的业务领域,在未来3-5年内阶段性地将中国信保的内贸险业务纳入政策性业务范畴进行经营管理,以打破中国信保现有发展障碍,加大对内贸险的资源投入和承保力度,解决当前内贸险业务规模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错配、市场供给短缺的问题;同时,通过政策性机构的先期市场引领,加快促进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市场的培育和成长发展,鼓励和引导更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其中,形成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公司共同服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良好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合力。
(五)聚焦服务实体,涵养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而国家的重大战略正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内贸险作为保险业中的一分子,理应聚焦服务实体,为国内优质生产力的发展涵养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突出服务重点。将内贸险的资源集中于各地区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两大产业集群的倾斜支持,通过服务地方代表性实体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发挥内贸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撬动效应。二是加强企业引导。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加强企业对风险认知、诚实守信的正确引导,协助企业强身健体、练好内功,推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和主动管理风险能力提升,形成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共同控风险、促发展、守诚信的经营理念和生态环境,增强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三是促进各方交流。内贸险不仅仅是保险,同时也是市场各方交流共享的平台,通过将内贸险纳入核心信用服务予以重点推动,可以助力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帮助各方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提升主动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四是加大失信惩戒。要进一步加大对在国内贸易过程中的失信企业与个人的惩戒力度,建立失信约束机制,进一步推动国内贸易诚信体系建设。同时,依法联合打击相关违法行为,强化治理举措,维护企业与个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提升职业操守。保险公司要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培训、警示教育,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强化诚信合规意识、廉洁自律意识,扎牢保险机构从业人员廉洁从业风险三道防线。
(六)加强融资增信,着力解决企业贸易融资困境
国内贸易融资的通畅与否,是企业实施信用销售、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交易堵点的关键因素。借助内贸险保单融资,可有效盘活其应收账款资产,打破传统融资瓶颈,大大提高企业的融资速度和成功率。建议从两方面入手破题:一是优化国内贸易融资政策。由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相关政策,突破当前贸易融资政策障碍,将内贸险保单融资纳入低风险业务管理,鼓励银行积极参与内贸险保单融资,并适当降低融资门槛、减少授信占用、优惠融资利率。二是设立专项融资补偿资金。遵循政府引导、保险增信、银行参与、企业受益、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借鉴江苏省对中小微出口企业搭建的“苏贸贷”融资服务平台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国内贸易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对超出内贸险赔偿责任和企业偿贷能力的银行融资风险敞口予以适度补偿,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杠杆,调动银行参与内贸险保单融资积极性,鼓励银行和保险公司强化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等领域融资需求的响应,以销售数据、应收账款、信用保险保单等为基础,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为国内信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设强大、韧性、可靠、具备中国特色的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也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土壤和阵地。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亦是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涵的生动实践,我们要准确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认识到内贸险在保障信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完善促进信用经济发展方面新的改革顶层设计,切实推动内贸险的发展和建设,并将之作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摆上应有位置,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出与出口险同等重要的政策效用,更有利于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