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五字诀” 建设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第5期
- 作者: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发布时间:2023-11-10 10:4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实、细、准、效”这个“五字诀”要求,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将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设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用好调查研究“五字诀” 建设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概要描述】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实、细、准、效”这个“五字诀”要求,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将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设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3年第5期
- 作者: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发布时间:2023-11-10 10:45
- 访问量:
广西区农村信用联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实、细、准、效”这个“五字诀”要求,按照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将调查研究作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紧密围绕改革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建设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一、下好“先手棋”,着力打牢调查研究行动基础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金融工作、“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工作等重要指示精神,严格对照中央确定的12个方面主要内容以及广西区党委提出的服务实体经济八大调研服务内容,结合农合机构实际,与支农支小使命相贯通、与改革中心工作相贯通、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相贯通,切实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中心组认为:
(一)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
调查研究要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迎着困难攻。从我们农信系统来说,今年是改革落地实施元年,全区农合机构改革发展肩负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也面临更加艰巨的困难挑战。发展底子薄,市场竞争力弱,内控治理不健全,精细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储备不够,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新的外部形势和竞争格局下,一些超预期的风险因素可能还会增多。迫切需要通过强化调查研究,搞懂市场,了解客户,摸准对手,认清自己,探出正确的新路子,找出管用的新办法,推动全区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在坚决守好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大农信力量。
(二)调查研究要坚持围绕中心
调查研究要紧密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高质量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对于农合机构来说,调查研究工作要同改革化险、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瞄准制约农合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和突出问题,下沉到底搞调研,拿出符合实际、更接地气的对策举措,为科学决策服务,提高调查研究的含金量。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和需要,开展了深化改革、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对我们深化认识、推动改革起到了较好的帮助作用。
(三)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
做好调查研究,要有全局眼光,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掩盖问题。要到工作局面好和经验先进的机构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机构去研究问题。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葆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这样才能在直面问题中找到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要处理好调查和研究的关系。调查研究关键要看实效,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二、用好“五字诀”,着力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长期以来,广西农信社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扎根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聚焦乡村振兴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优化资源配置,做实“四个80%”。一是将80%以上的信贷资源投入涉农、小微企业领域。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保持全区银行业第一,涉农信贷规模履创新高,涉农贷款余额(477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906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179亿元)约占全区银行业的35%、63%和99%。二是80%以上的营业网点在县域、农村。下沉县域、乡镇、村屯的营业网点1961个,占比85%。三是80%以上的员工扎根农村地区。全区农合机构有超2万名员工活跃在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服务县域农村地区的基层一线。四是80%以上的服务客户在县域农村。县域农村地区有效客户数近2000万户,信贷客户80%以上也来自于县域农村。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银行,广西农信社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对标中央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对标监管工作要求,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调研中,我们坚持调查研究“五字诀”,聚焦乡村振兴突出问题,精准靶向发力,不断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一)在深入基层上求“深”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立足“国之大者”,把握金融工作职责,聚焦农信社支农支小使命,紧密围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信社改革、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等,区联社领导班子成员牵头7个课题,先后深入8个办事处、50家县级农合机构、46个基层网点(便民点)、37家服务对象开展调研,并赴3个发达地区省级联社进行“取经”,力争找到解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二)在改进作风上求“实”
坚持力戒空谈、作风扎实,制定全区农合机构强化调查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案和实施细案等,分出阶段步骤,突出关键重点,自治区联社领导班子围绕7个中心课题,开展一轮实地调研。每位班子成员采取“四不两直”(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要陪同、不开座谈会,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深入农合机构基层一线,充分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开展一次“换位沉底”活动。充分了解基层员工、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熟悉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发现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三)在掌握情况上求“细”
坚持全面分析、全面掌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认真梳理形成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和成果转化运用清单,找出影响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14个,提出针对性措施41条,实行“建账销号”机制,解决一个、销号一个。注重运用典型案例式调研,确定正面典型案例与反面典型案例各1个,聚焦正反面典型案例开展集中研讨,深挖症结、举一反三,总结案例的普遍性特点和规律性成因,形成经验(教训)启示共7条,推动解决同类问题。
(四)在发现问题上求“准”
坚持分析矛盾、把住关键,深入把握乡村振兴亟需破解的难题。一是坚守支农支小支微定位定力不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优化。城区网点、县域网点、乡村网点以及便民服务点的服务特色、服务协同尚待深化优化,便民点升级改造进度需要加速,金融服务综合实力对标全国先进同业仍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产品创新不够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金融呈现许多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与城市金融有很大区别,但现阶段农合机构许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与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相匹配,支农支小支微产品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落地能力需要加强。三是涉农、金融科技和法律类人才占比有待提高,能够适应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金融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融合不够,数字化转型步伐还需加快等。
(五)在服务群众上求“效”
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调研过程中,对群众和员工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立行立改,扎实推进“减费让利”“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建立客服中心‘接诉即办’投诉快速解决机制”等13个“为民解忧办实事”项目,真招实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督查管理办法,对各业务条线的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常态化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确保调研成果落实落细。同时成立8个片区督导组,针对改革化险等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性开展督导检查、协调推进。
三、打好“攻坚战”,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我们坚持将用好调研成果、推动解决问题作为检验破解难题的重要标准,坚决杜绝“调而无用”“调而不用”。进一步牢记金融宗旨,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全力以赴打好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共同富裕“攻坚战”,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
(一)打好坚守服务定位攻坚战
一是强化战略定力。坚定向普惠零售银行转型,继续提升10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努力实现单家农合机构1000万元以下纯贷款占比不低于60%目标,严控1000万元以上贷款占比、严控大额风险暴露超标、严控贷款集中度超标。二是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升级完善和加快布局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从调整市场定位、优化分类管理、丰富产品服务、升级管理模式、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推动便民服务点高质量发展,夯实“五级金融服务体系”基础,提升便民点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将便民服务点打造成为广西农信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靓丽名片。三是强化监测考核。紧盯坚守定位核心指标,坚持月监测、季通报、年考核,确保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80%以上的机构保持余额持续增长,占比80%以下的机构涉农及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两增”,新市民、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户数持续增长,农户授信户数、用信户数和贷款余额持续提升。
(二)打好服务三农巩固脱贫成果攻坚战
聚焦广西“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力支持粮食稳产保供,切实加大对春耕备耕、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以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广西脱贫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聚焦脱贫地区发展持续用力,落实“四个不摘”政策,持续加强对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信贷供给,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实力和发展动力。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54个脱贫地区发放各项贷款余额3382亿元,向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放各项贷款余额2914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79亿元。三是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把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优化信贷服务模式,加大对乡村全产业链的研究和支持,加大对家庭农场、农业专合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紧密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加大服务产品创新提升,提高产品投放的精准性、有效性,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确保涉农信贷产品投放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三)打好优化服务方式攻坚战
一是深化科技赋能。我们聚焦数字金融服务渠道、场景和产品三大重点,打造了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服务矩阵,手机银行用户数已超1200万户;以桂盛市民云APP为代表的场景金融生态圈,覆盖教育、政企、医疗、交通等方面客户总量居全区同业首位;以利农商城为代表的助农销售平台,获授予数字广西建设标杆银联重点示范项目;依托桂盛富民平台深入推进“整村授信、户户有信”工程,完成整村授信行政村14635个,31个县域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农户授信率提升至63.29%;以“桂数耘”为代表的金融数据标准共享平台,有效解决涉农金融数据标准不统一、流通共享难等问题。二是深化普惠体系。持续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社区)”五级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首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题银行,打造112个“绿色金融示范网点”、88个“乡村振兴特色支行”等特色主题网点,2023年以来升级改造约363个便民服务点,便民服务点总数1.3万余个,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百米”难题。三是深化产品创新。开发17个线上互联网金融产品,“易农经营贷”“商税贷”“企税贷”“富民贷”四个线上产品贷款余额达145亿元、户数13万户,提升对用户和场景的触达和展业能力。
(四)打好锻造农信铁军攻坚战
一是选优配强“领头羊”。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20”字要求,树牢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大力选拔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干部,大力从风险化解、改革改制、乡村振兴一线选任县级机构高管。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储备,建立“人岗匹配、分类储备、按年更新、择优使用”的后备干部储备库,健全完善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跟踪培养、适时使用、从严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大力优化队伍结构。大力实施“三个一千”(一千名金融科技人才、一千名涉农专业人才、一千名法律专业人才)引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三支队伍”建设,为农合机构深耕三农、做细小微提供有效人力支持,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铁军,引导更多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聚集。强化干部实践锻炼,畅通干部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渠道,健全分级分类培训体系,推行全员岗位技能考试全覆盖,增强治企兴企的能力本领。三是深入实施“万名农信党员进万村”工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各项重要任务,组建先锋队、攻坚队2277个,选派5822名党员骨干下沉至16252个村镇(社区)担任金融专员,全区县级农合机构金融专员到岗、村(社区)覆盖率达100%。激活党建共建“三级联动”模式新动能,推动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实现从“覆盖到”向“覆盖好”提升。
(栏目负责人:高辰琛)
相关链接:
版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