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的益阳实践与优化路径
- 分类:绿色金融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谌争勇
- 发布时间:2023-10-22 16:1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金融能将生态环境与经济金融有机融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态的保护,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由路径。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金融系统牢固树立绿色金融发展理念,聚焦新兴产业,依托特色产业,紧盯节能减排,创新信贷模式,助推绿色金融提质增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益阳市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364.8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11.50%,同比增长94.09%。
点“绿”成“金”的益阳实践与优化路径
【概要描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金融能将生态环境与经济金融有机融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态的保护,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由路径。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金融系统牢固树立绿色金融发展理念,聚焦新兴产业,依托特色产业,紧盯节能减排,创新信贷模式,助推绿色金融提质增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益阳市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364.8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11.50%,同比增长94.09%。
- 分类:绿色金融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谌争勇
- 发布时间:2023-10-22 16:13
- 访问量: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绿色金融能将生态环境与经济金融有机融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对生态的保护,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双碳”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由路径。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金融系统牢固树立绿色金融发展理念,聚焦新兴产业,依托特色产业,紧盯节能减排,创新信贷模式,助推绿色金融提质增效,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6月末,益阳市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364.8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11.50%,同比增长94.09%。
一、实践与成效
(一)聚焦新兴产业,实施绿色信贷精准滴灌
为保障信贷资源精准滴灌绿色环保领域,人民银行益阳市分行结合益阳市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联合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金融支持益阳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绿色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钢铁、装备制造、造纸、电子等高能耗产业清洁化转型,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绿色信贷“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新兴产业发展。如,风电、环保能源等产业项目因贷款金额大、缺少有效抵押物而容易出现资金困境。为帮助解决此类大型绿色项目的融资难题,工商银行益阳分行量体裁衣,以“前期信用贷款+项目建成后收费权质押”的方式,先后为益阳市七里松风电场项目、光大环保能源(益阳)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7亿元、2.48亿元,该行金融支持益阳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入选“湖南省绿色金融十佳案例”。农业银行益阳分行为安化抽水蓄能项目、沅江三峡水环境治理项目、风力发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分别发放贷款5.9亿元、3.27亿元、7.67亿元、0.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绿色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依托特色产业,优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
益阳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为支持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益阳市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益阳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推绿色信贷与普惠、“三农”实现有机融合。如,稻虾共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改善水质,促进水田原生态系统恢复,近年来,邮储银行南县支行以“政府担保基金+保证保险+合作社成员资金池+自然人保证/抵押”组合担保方式,为稻虾种养户量身定制了“稻虾共生惠农贷”专项产品,截至2023年6月末,共发放多种信贷品种对接稻虾种养殖客户920余笔,累计投放贷款1.85亿元。安化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仓乐通”“乡村振兴茶旅贷”等新型信贷产品,进一步加大了对“一县一特”黑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已累计发放黑茶企业“仓乐通”贷款3.16亿元,帮助29家企业做大做强,并带动了3万多户茶农脱贫致富。邮储银行益阳市分行全力支持绿色经济安化“储备林”项目建设,共授信3亿元,已向一家公司发放湖南省首笔“三高四新”储备林项目贷款7000万元,有效拓展了林权主体融资渠道。
(三)紧盯节能减排,助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益阳市金融机构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等重点领域,安排信贷专属资源聚焦重点项目,并逐步退出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入,稳步助推绿色产业实现调结构与促发展。据统计,至2023年6月末,全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新增近118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5%,有效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以“流水归宿之地”得名的沅江,其上游是小河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减小洪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善区域内水质,农发行益阳分行为湖南沅江高新区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发放贷款7900万元,为长江流域大保护提供信贷支持。该项目作为公共服务工程,覆盖十柳坪村、赤塘村等8个村(社区),直接服务人口7562人。工商银行益阳分行退出环保问题企业沅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6995万元存量贷款。因环境信用等级不高,沅江农商银行收回沅江市金太阳纸业有限公司贷款1050万元。通过信贷资源的调整,倒逼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创新信贷模式,支持地方生态环境治理
益阳地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近几年,洞庭湖干支流域都出现河床淤积、行洪标准低、水土流失等问题。益阳市金融机构聚焦洞庭湖干支流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重点领域,针对贷保担联动发展、拓展融资抵质押物、提升融资便利性等方面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商标权、排污权等权益类质押产品,船舶抵押、农机贷等动产融资产品。如,农发行益阳市分行在桃江县志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中,探索出以河道清淤砂石处置收入为项目主要还款来源的“水利+信贷”模式,累计投放贷款21亿元。该行为改变大通湖水污染现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向大通湖田园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6亿元,用于种植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带来收入的水草,既摘掉了大通湖南劣V类水质的“黑帽子”,还依靠水草种植调整了种养业结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农业银行益阳分行创新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赫山模式”被央视和农业部推介,已在全市投放该类贷款3亿多元,助推了生态乡村和智慧乡村建设。
二、问题与难点
(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金融机构对绿色信贷产品研发创新重视程度不够,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方面动力不足,目前益阳市绿色信贷主要集中在特色产业、风电、水电、污染治理等贷款产品,绿色农业、林业、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领域缺乏配套产品,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林业碳汇等质押贷款仍未突破,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科技创新产品、供应链融资产品等发展仍然不足,部分轻资产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和新业态及绿色企业仍然难以获得信贷支持。以中央银行碳减排贷款工具使用为例,目前益阳市仅有2家银行发放了专项贷款。
(二)绿色项目承贷主体较弱,影响信贷投放积极性
调研显示,目前益阳市已经通过绿色认证的在建项目普遍具有资金缺口,融资需求较大。但对小微企业而言,该类企业“小而散”,财务管理不规范,大部分不能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银行无法正确判断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违约风险系数增加,影响了银行投放绿色信贷业务的信心。而就大型项目来说,益阳市绿色金融涉及到的长江水域治理、重要湖泊生态修复、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大都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投资建设周期长,自身难以产生稳定、可靠和充足的现金流,难以覆盖项目贷款本息,影响了部分项目的后续推动。
(三)生态资源基础制度不健全,绿色金融认证欠规范
一是生态资源基础制度不健全。包括生态资源权属、管理、使用等制度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的公允核算、市场发现、交易机制不完善,缺乏能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准确评估的机构和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不健全,价格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等。二是绿色金融认证欠规范。以绿色债券为例,我国现在的标准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给绿色债券认证造成了困扰。同时,国内认证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既不利于国内绿色投资,也不利于国外资本流入我国绿色金融领域。以益阳市为例,全市9家中小法人银行机构中,只有1家持有绿色债券。
(四)绿色项目库建设不足,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一是绿色项目库建设不足。多家银行机构反映,由于缺少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与绿色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清单,针对性开展绿色信贷营销较难,造成绿色信贷项目储备较为紧张,客户可选择性不强,市场切入点难觅。二是风险分担机制建设不完善。部分项目具有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确定、前期投入大等特点,需通过财税优惠政策、风险补偿等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然而,目前益阳市缺乏配套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辖内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投放的“提质、扩面、增量”。
三、策略与路径
(一)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强化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创新绿色信贷品种。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广以项目收益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权益作为抵质押物的融资模式,通过绿色信贷抵质押方式创新、环境权益担保创新、多方搭台合作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丰富绿色金融方式。在发展绿色信贷的基础上,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基金、开办绿色保险等融资方式,积极开展绿色结构性存款、碳配额质押融资等衍生绿色金融业务。支持优质项目,以“资本+技术”为驱动,通过基金、信托、第三方支付等手段,实现生态价值的增长。
(二)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提升“造血”功能
一是拓宽绿色项目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专项用于绿色发展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发行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稳定、足额低息的信贷资金,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域环境综合治理、企业搬迁改造等融资期限较长的绿色环保项目。二是整合现有绿色金融产品。如,农发行现有的“长江大保护”产品,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水利建设,“两新一重”产品,涵盖了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可将上述各类可以支持绿色发展的信贷产品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能支持不同绿色产业领域的“组合产品”。
(三)完善生态资源基础制度,加强绿色金融认证等配套建设
一是完善生态资源基础制度。加快完善生态产品确权、流转、价值评估等相关制度和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建立生态资产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面;推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尽快实现农村产权交易领域统一的网络建设、统一的信息发布、统一的服务标准。二是加强绿色金融认证等配套建设。尽快统一绿色金融认证标准,并与国际化接轨。加快林业碳汇等碳市场建设,扩大碳汇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入驻奖励、税费减免等方式积极引进专业的绿色中介服务机构、绿色信用评级机构、绿色金融产品认证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环境评估机构等。
(四)加强信息共享力度,推动财政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开展绿色金融重点项目库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及时将重点项目、重要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特别是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及时发布,畅通投融资渠道。完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国家财政投资、政府税收、财政补贴、专项产业基金、风险分担补偿等在内的全方位配套机制,通过项目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投入,消除银行无法处置抵押物的后顾之忧,提升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