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构建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的几点设想

  • 分类:创新金融
  • 来源: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
  • 作者:唐莉艳 谢良明
  • 发布时间:2021-09-17 18:2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公布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背景、定义和目标愿景、设计框架等情况。早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2019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多地、多行业、多场景研发试点,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强调不预设推出时间表,但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适时发行数字人民币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之前,未雨绸缪,谋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的几点设想

【概要描述】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公布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背景、定义和目标愿景、设计框架等情况。早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2019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多地、多行业、多场景研发试点,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强调不预设推出时间表,但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适时发行数字人民币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之前,未雨绸缪,谋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 分类:创新金融
  • 来源:人民银行吉安市中心支行
  • 作者:唐莉艳 谢良明
  • 发布时间:2021-09-17 18:28
  • 访问量:
详情

   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公布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背景、定义和目标愿景、设计框架等情况。早前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2019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多地、多行业、多场景研发试点,虽然人民银行总行强调不预设推出时间表,但在当下数字经济时代,适时发行数字人民币仅是一个时间问题。在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之前,未雨绸缪,谋划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前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强化数字钱包的安全管理

 

  数字钱包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和触达用户的媒介,确保其安全是数字人民币推出使用的关键。当前实物现金钱包只需持有者各自妥善保管即可,而数字人民币钱包需要人民银行和指定运营商严格从技术上加强防范。一是如何加强数字人民币的真伪鉴别和冠字号验真,有效防范数字人民币“假币”,保障数字人民币支付市场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由于数字钱包可在无账户的条件下开立,且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小额不可溯特点,如何加强实名强度弱的匿名钱包管理,防范被盗和用于非法交易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三是数字货币可以不用网络和手机信号进行“离线支付”,手机和手机之间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数字钱包的安全还受其载体终端等设备的内置芯片性能、安全管理、数据传输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离线支付的资金安全性同样值得关注。

 

  (二)如何保障交易活动的安全合法

 

  数字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的加密货币,在设计时虽然充分考虑了其安全性与加密性,但交易环节的安全与合法性仍需关注。一是资金安全如何保障。国际上数字加密货币被盗案件频发高发,表明数字加密货币交易的安全性并非万无一失。近年来,国外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钓鱼、黑客入侵、庞氏骗局、非法利用软件与存储空间暴力破解、手机移植等方式,盗窃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数字货币。因此,如何做好数字人民币的防盗、防诈需要高度关注。二是信息与隐私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个人和单位使用数字人民币涉及相关信息采集、整理、汇总、存储、更新、查询、导出等多个环节。在数字人民币推出使用前,如何建立一套与数字人民币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等值得关注。三是指定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业务开发与拓展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数字人民币推出使用后,相关市场主体将会展开对这一市场的业务竞争与拓展,如何确保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业务开发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安全与合规,也需要提前做好顶层设计。

 

  (三)如何规范业务运行的监督管理

 

  数字人民币采取双层运营模式,在人民银行中心化管理的前提下,如何加强对指定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的监管,确保发行、兑换、交易、流通等业务稳健、合规运行至关重要。一是如何规范发行环节的监督。数字人民币是通过指定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向单位和个人提供兑换服务的,因此,必须在格把好上述机构市场准入关的同时,强化其合规经营监管。二是如何规范交易、流通环节的监督。如何通过强化数字人民币流通领域的监管,使数字人民币持有主体(单位、个人、特约商户等)做到交易正当、使用合法,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在零售型支付市场的主导作用。

 

  (四)如何惩治假冒“数字人民币”不法行为

 

  当前,以“数字人民币”为幌子的不法行为五花八门,主要形式有:一是假推广。假借“数字人民币”推广,从事传销、诈骗活动。不法分子通过建立所谓“数字货币DECP学习群”,在群里宣传数字货币由“商业银行和私人机构同时进行推广”,私人机构“有多层推广收益”,使用其提供的“E-CNY”收款码就可以参与推广。有的不法分子还通过盗用“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的官方素材,甚至编造新闻稿、虚拟“与央行签订合作协议”会议场景等,混淆社会公众视听,从事诈骗活动。二是假平台。冒用“数字人民币”名义,从事非法交易活动。个别非法机构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DC/EP”或“DCEP”等传说的数字资产平台,从事非法交易活动。三是假链接。利用“数字人民币”虚假链接,从事诈骗活动。通过群发“数字人民币预约登记”短信,引诱社会公众链接非法网址,实施诈骗活动。如何有效惩治形形色色的假冒“数字人民币”不法行为,值得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二、构建数字人民币发行运营管理机制的几点设想

 

  (一)未雨绸缪,立法建制,构建数字人民币法治化发行运营机制

 

  数字人民币事关国家货币发行权、经济金融的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推出使用前,应当未雨绸缪,分三个层面进行立法建制。一是建立数字人民币发行管理制度。处于数字人民币运营中心地位的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字人民币发行、兑换、流通、注销等管理制度,建立数字人民币实时跟踪与风险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与评估、联防联控安全网络体系,使数字人民币在人民银行内部实行安全、稳健的闭环管理。二是建立指定运营机构数字人民币业务内控制度。统一“数字人民币”APP的事务规范、技术规范、安全规范和应用规范,统一开发接口,便于开发实用扩展插件。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的额度、钱包APP,离线支付作为应急支付的手段,其支付次数和额度设置上限,提高离线支付的成功和效率,使数字人民币在国内零售支付市场合法、高效流通。三是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适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推进数字人民币实现多部门、多层面、多方式依法有序高效治理,充分发挥其“保护合法、打击非法”的作用。

 

  (二)严格监管,正确引导,构建数字人民币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发行环节监管。重点加强数字研发、配套发行系统运维等监督,保持技术管理上的持续迭代、动态升级,关注人民币的数字与实物两种形式权重变化,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政策。二是加强兑换环节监管。督促引导指定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做好数字人民币业务相关的产品设计、应用场景开发、特约商户拓展、日常事务处理和设备运维管理等,确保数字人民币的法定性、安全性、便捷性,严守风险底线。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数字人民币知识常态化宣传,引导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安装使用数字人民币官方以外的APP,不访问和回复“山寨”网站、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不利用数字人民币从事非法活动。

 

  (三)重拳出击,净化市场,构建惩治非法“数字货币”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非法“数字货币”的监测。建立一支懂技术、懂业务、懂法律的高素质监测队伍,加强区块链、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网络监测等知识培训,加强对非法数字货币的监测,防范假“李逵”扰乱数字人民币市场。二是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指定运营商和其他商业机构切实强化客户数字钱包的安全管理,防范网络平台冒用人民银行名义推出的“DC/EP”或“DCEP”进行交易、网络投资等诈骗行为,守好广大公众的“钱袋子”。三是加大非法“数字货币”的整治力度。加强与司法机关、市场监督、网络监管等部门的合作,建立治理非法“数字货币”联席会议制度,分工负责、相互联动、全程管理,形成对非法“数字货币”整治的长效机制。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