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张明
  • 发布时间:2020-03-06 10:3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企业经营管理并且影响着员工日常行的内在基因。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竞争形势和内部发展战略的调整适时做出改变,以应对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十九大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方式加快转变,质量加快提升,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保险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加上互联网保险新业态,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形势更加激烈,人才争夺更加白热化,信息技术加快迭代,监管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要求中华财险要与时俱进,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并加快转变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企业文化是企业上层建筑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定义、内涵、特征、作用及功能的解读,结合中华财险的发展历程,围绕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诞生、丰富和衍变,对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企业文化助力中华财险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概要描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企业经营管理并且影响着员工日常行的内在基因。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竞争形势和内部发展战略的调整适时做出改变,以应对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十九大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方式加快转变,质量加快提升,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保险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加上互联网保险新业态,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形势更加激烈,人才争夺更加白热化,信息技术加快迭代,监管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要求中华财险要与时俱进,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并加快转变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企业文化是企业上层建筑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定义、内涵、特征、作用及功能的解读,结合中华财险的发展历程,围绕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诞生、丰富和衍变,对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企业文化助力中华财险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张明
  • 发布时间:2020-03-06 10:39
  • 访问量:
详情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是潜移默化地蕴含在企业经营管理并且影响着员工日常行的内在基因。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使企业能够根据外部竞争形势和内部发展战略的调整适时做出改变,以应对内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十九大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方式加快转变,质量加快提升,金融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保险行业市场化改革进入新时期,加上互联网保险新业态,保险行业的整体竞争形势更加激烈,人才争夺更加白热化,信息技术加快迭代,监管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要求中华财险要与时俱进,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并加快转变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企业文化是企业上层建筑的关键内容。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定义、内涵、特征、作用及功能的解读,结合中华财险的发展历程,围绕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诞生、丰富和衍变,对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企业文化助力中华财险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定义、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与定义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企业文化的提出源于日本经济发展奇迹而引起的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热潮。1985年至1986年,企业文化理念传入我国,从此我国出现了企业文化热,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生长点。

 

  其实,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源泉,而且早在 50年代和 60年代,中国同日本一样,在实践操作上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未上升到理论和理性上来研究,但像举世闻名的“鞍钢宪法 ”“铁人精神 ”“孟泰精神 ”等,都是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开创之作。改革开放之后,企业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有了自主经营权之后,企业文化才真正地作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系统在中国出现,并且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与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学者刘刚在《现代企业管理》一书中给出的定义被国内许多学者所接受,书中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讲,主要是一种经济文化,反映着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观念和方式;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它取决于企业的历史、所处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因此,不同的企业就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实践中的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有文化现象的内涵,同时也有管理手段的内涵。

 

  第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企业目标的文化形态,而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

 

  第二,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企业文化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与无组织的个体文化、无组织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是不同的。

 

  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三)企业文化的特征

 

  1.独特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2.继承性。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3.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地方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相融合。

 

  4.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5.整体性。企业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企业文化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6.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政治、经济、市场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导员工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二、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在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实际功能和积极作用。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形成后,相当于建立了一套符合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同样,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也会将其纠正,并将之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内在的软约束,这种约束存在于企业的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文化通过培育企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和习惯与整个企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激发企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当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被企业成员认可后,就会产生一种粘合剂作用,从各个方面把企业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功能。企业文化能激励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为管理中心,企业文化尽可能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并对各种不适合企业发展的精神需要进行软约束式调节。所以,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标准则会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内驱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有很大助益,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很大作用。

 

  三、中华财险企业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兵团文化铸就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根基

 

  2018年是中华财险成立32周年,回顾中华财险的发展历史,中华财险源于新疆、始于兵团,最初的企业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兵团烙印,在兵团管理期间就形成为企业文化最核心的“三风文化”,暨“公司是学校,教人要育;公司是军队,治司要严;公司是家庭,同仁要爱”,也简称为“学风、作风和家风”。

 

  “公司是学校,教人要育”。作为我国第二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中华财险从无到有,从农险做起,从一家专业性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保险企业,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发展模式,在不断学习中丰富,在摸索中前行,形成了完整的企业运行模式,也培养了一大批保险专业人才,在发展中体现了公司是学校的文化特征。

 

  “公司是军队,治司要严”。中华财险起源于兵团,继承并延续了兵团“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兵团也是军队,军队的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中华财险立足自身企业性质和历史环境,将兵团和军队精神有机融合,树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工作精神,在实践中体现了公司是军队的文化特征。

 

  “公司是家庭,同仁要爱”。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本关怀,“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文化是在学风和作风的基础上,不可缺失的人本模块,也最终形成了中华财险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雏形。“家”体现不离不弃和人性关怀,给成员以温暖和归属感,也给予成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现了公司是家庭的文化特征。

 

  (二)东进南扩丰富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内涵

 

  进入新世纪,中华财险拉开了“东进南扩”、走向全国的序幕。2001年11月28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华财险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陕西、四川、重庆、大连、宁波等十个省市设立分公司,业务经营区域扩大到全国。2002年5月18日,杭州分公司筹建组成立,同年9月16日杭州分公司开业,标志着中华财险实质性迈出“东进南扩”的步伐。2004年4月7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华财险在山东、内蒙古、河南、天津、福建、河北等六个省市设立分公司。2004年10月29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华财险在湖北、湖南、甘肃、青岛等四个省市设立分公司,公司经营区域进一步扩大。2010年,公司总部从乌鲁木齐迁至北京。

 

  “东进南扩”过程中,疆内形成的企业文化与快速的全国化发展相互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风文化”独特的魅力在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延伸。浙江分公司成功运作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了“杭州模式”;四川分公司在机构建设、业务拓展方面独具匠心,形成了“成都特色”;上海分公司演绎了“上海速度”的主旋律;北京分公司则展现了识大体、顾大局的“北京精神”;新疆分公司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疆效益”。“杭州模式”、“成都特色”、“上海速度”、“北京精神”、“新疆效益”是中华财险企业文化在改革发展中应运而生的“亚文化”,是企业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承再造,丰富和充实。

 

  (三)监管文化形成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价值约束

 

  2006年,经历了高速扩张的中华财险出现巨额亏损,资不抵债。2009年3月,保监会派出内控工作组进驻中华联合总部;2010年4月,保险保障基金受托管理中华联合75.13%股份;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重组方案,保险保障基金获得中华联合57.4%股份。

 

  监管进驻前,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更多的体现奋斗、发展、执行和包容,经历巨额亏损和监管进驻后,合规经营、稳健经营、二次创业的理念被反复提及,一定程度融入中华财险原有的企业文化,在经历快速扩张的阵痛后,对百花齐放的企业文化形成底线约束和价值约束。2013年3月21日,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监管核心价值理念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守信用、担风险、重服务、合规范”作为整个保险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再一次影响并融入中华。

 

  (四)融入东方形成中华保险新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与时偕行,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2012年9月,中华控股引入战略投资者东方资产注资78.1亿元,东方资产以51.01%持股比例成为中华保险控股第一大股东正式入主。中华财险融入东方系统以来,作为东方公司“保险+资管”的重要一环,中华财险深入贯彻落实东方公司和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主动融入东方系统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结合实际、拥抱市场、面向未来,将原有的企业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高度、民族高度、政治高度和理论高度。

 

  2012年,中华控股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深入提炼、挖掘、发挥“中华”品牌的特质,重构公司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中华保险新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也成为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总章程和总指引,是中华财险丰富企业文化的凝练、总结和提升。中华保险新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涵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品牌口号等核心文化理念,首次形成丰富、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

 

  四、新形势下中华财险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与发展

 

  (一)不忘初心,传统的企业文化需要发扬光大

 

  作为一家国有老牌财险公司,中华财险的发展壮大之路颇为坎坷,从偏安一隅到走向全国,从巨额亏损到二次创业,从监管进驻到东方注资,在其发展历程中,中华财险最初形成的企业文化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维系着员工、公司和股东三方面关系。中国保险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蓬勃发展,多数保险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华财险企业文化的构成与价值在中国保险行业实属个例,原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在今后进一步延续与发展。尤其是中华财险的“三风文化”,在公司发展的困难时期,对于保持队伍稳定、树立公司风气、提升发展能力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再如中华财险“同血脉,共冷暖”的品牌口号,既符合“中华”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充分体现民族特征,又彰显了中华财险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二)包容并蓄,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适应潮流

 

  公司的发展必须顺应潮流,企业文化也同样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在时代和行业发展中不断融合、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成长,赋予企业文化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华财险现有的企业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兵团文化、监管文化和东方文化,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积极拥抱时代、拥抱市场。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顺应国家大势;作为唯一以“中华”命名的保险公司,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保险企业,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契合监管要求;作为经营单位,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需要进一步满足市场竞争、股东需要和自身管理需要。

 

  (三)明德求索,卓越的企业文化应当助力发展

 

  企业经营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和盈利,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是在公司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是公司经营管理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高阶应用。如果说机构、人员是企业的骨和血,那么文化则是企业的灵魂,一个单纯利益驱动、绩效驱动、管理驱动的企业和团队很难具备长期的发展动力,而企业文化是公司经营发展最佳的精神指引和内生动力。商车费改之后,财产险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加剧,马太效应凸显,大地财险紧追不舍,中华财险的市场地位、业务增速和盈利能力都受到巨大考验。作为企业的灵魂,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应当在原有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迎合市场、迎合发展、迎合客户,增加有助于公司发展、直接作用于公司经营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软实力,强大的文化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企业文化比强制经济手段更能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植于员工大脑的良好企业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中是一把“利器”,可以战胜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人自觉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工作,亦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企业文化作用于人心,所以更要根植于人心,企业文化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不应强加于人,而是长期积累并在积累中实践的结果。企业文化作为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需要在经营发展中不断宣扬与实践,中华财险已经在机构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亚文化,这正是企业文化在具体实践中的成果,是企业文化根治人心的外在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长期以来,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持续丰富,蕴含着包容、开放、创新、进取和奋斗的精神,汇聚起员工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肩负着“中华”品牌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未来,希望中华财险的企业文化伴随公司的经营发展和员工需求层次的提高而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以“中华”文化驱动的中华财险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