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华章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作者:薄洁萍
  • 发布时间:2024-06-20 11:5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闪耀着许多光辉的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中壮美恢宏的重要部分,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我们系统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在此过程中,从魂脉与根脉、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四个层面进行融会贯通,可以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理解。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华章

【概要描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闪耀着许多光辉的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中壮美恢宏的重要部分,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我们系统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在此过程中,从魂脉与根脉、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四个层面进行融会贯通,可以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理解。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作者:薄洁萍
  • 发布时间:2024-06-20 11:50
  • 访问量:
详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闪耀着许多光辉的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中壮美恢宏的重要部分,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我们系统把握其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在此过程中,从魂脉与根脉、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四个层面进行融会贯通,可以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理解。

 

  贯通魂脉与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导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

 

  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倘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承认有中国自己的‘老祖宗’,那他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也就不是真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同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曾严肃批评那种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论述推广到一切国家的想法,指出如果“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与数千年的民族智慧融为一体,使前者内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从而给原有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才能彰显出实践伟力。所以,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贯通历史与现实

 

  离开历史,就没有现实。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些看上去是现实的东西,本质上是历史的产物;许多现实,则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的结果。现实与历史无法割裂,不懂历史,就无法深刻理解现实。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历代均设史官,典籍浩若烟海,统绪不绝如线。保存历史记忆、感受历史荣光、挖掘历史启示,自古至今都是国人的行动自觉,历史甚至被视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本。而透过历史文化,人们可以洞悉自己民族世代传承的生存样态、知识结构、社会心理和文化身份。悠久灿烂的历史是我们赓续文脉、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基石。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贯通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具有怎样的关系?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现代,现代性也没有使传统彻底解体。传统是特定的文化、制度、结构和精神方面的因素,是现代性的构成部分。比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就是建立在对传统和现代性这两个概念的对立统一基础上。因为任何现代社会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因此传统与现代绝非截然对立的矛盾双方。

 

  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累积、丰厚起来的,否定传承,文化发展就会失其源流;拒绝创新,文化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唯有在古今辉映、双向奔赴中,文化才能推陈出新、风物长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并强调“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他创造性地用“古为今用”阐明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应如何处理古代与现代的关系:以“今”为基点,以“现在的活人”为观照,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还赋予“实事求是”等旧词汇以新内涵、赋予古典诗词以新意象,生动展现着传统与现代的相融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他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等重要论断,深化了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转化”“发展”“结合”,不是一枝一叶、一招一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整体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在守正创新、承古开新中创造新文化。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是古代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可以说,传统,只有在动态的革新中才能富有时代精神、获得生机活力;而真正的创新,必须扎深历史的根脉,在基因传承中孕育突破、引领未来。我们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贯通科技与人文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深刻地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现代生产力,对于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新成就,马克思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加以关注,由此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也进入文明大发展、大交融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早在福建工作时就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科学既要用于生产,又要用于精神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只有比翼齐飞、双向奔赴,人类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真正的科学家与哲学家是没有界限的。哲学、文学、美学等内蕴着丰富的精神内核和人文价值,发掘其育人功能,可以使人获得特有的尊严、精神的丰富和愉悦;而科技的狂飙突进,也需要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人文精神的灌注、伦理道德的规范,唯如此才能推动科技向善、技术为人。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科技与人文缺一不可。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蕴所在。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好思想文化导向,拓展思想文化视角,彰显思想文化亮点,高扬思想文化格调,通过新的思路、载体与技术手段,记录重大思想的风云际会,勾勒时代精华的波澜壮阔,展现中国精神的荡气回肠,汇聚起亿万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栏目负责人:高辰琛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