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2022年优秀调研成果┃抓好基层党建 服务乡村振兴——以四川古蔺县为例开展的乡村振兴融资问题和对策研究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谢志军 佘万伟 刘峰源
  • 发布时间:2023-04-14 16:2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我国9899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22年优秀调研成果┃抓好基层党建 服务乡村振兴——以四川古蔺县为例开展的乡村振兴融资问题和对策研究

【概要描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我国9899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分类:调查研究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习强国号
  • 作者:谢志军 佘万伟 刘峰源
  • 发布时间:2023-04-14 16:22
  • 访问量:
详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新中国成立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2020年,我国9899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党的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即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中央金融企业,开发银行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设立乡村振兴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金融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加强基层党建为统领,自觉从讲政治的高度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针对“三农”领域融资问题,组建专门调研组,以开发银行定点帮扶县四川古蔺县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瞄准痛点堵点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力度,提出党建引领业务发展、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4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基层党建对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一)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中央对乡村振兴要求的重要政治单元

 

  1.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中央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根本性问题。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党的“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涉及领域广,特别是对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的节奏、力度、方向等各方面始终牵一发而动全身。党中央着眼世情、国情,在深刻研判内外部发展形势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出台了多项中央政策文件,提出到2050年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在3个五年规划期内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6个五年规划期内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号召举全党全社会之力,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基层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

 

  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作为基层党组织,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从政治的角度看待乡村振兴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身作则更好按乡村发展规律办事。

 

  3.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来,党领导“三农”工作走过了73年历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250多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乡村这块发展短板必须补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从地域上看,乡村振兴并非就农村论农村,而是既包括农村地区,也包括县和乡镇,涉及城乡融合发展。从行业上看,一二三产业涉及务农支农为农等领域,均属于乡村振兴范畴。从人员上看,人口在城乡间流动、户籍的变迁等,更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发展。从现在起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仅剩不到30年,面对纷繁复杂的乡村振兴工作,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必须更加发挥好党的组织领导这一根本优势。各级党的组织作为党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首要环节,起着指挥作战、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其履职尽责情况,将对其他部门、企业乃至社会各领域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是新时期党中央推动落实“三农”工作必不可少的传导系统和中坚力量。

 

  (二)加强基层党建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1.提高思想认识,把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把基层党组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为中央金融企业下设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门机构,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首要前提。我国乡村振兴涵盖范围广,涉及6亿农民的福祉,难度大,情况极其复杂,党中央对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慎之又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明确了“五个振兴”的目标。党中央制定第一个乡村振兴2018-2022年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第一个五年发展目标和到2035年、2050年的远景谋划。在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设立五年过渡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2022年,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发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总体看,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进行了周密部署,各项政策、法规也在陆续制定出台。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金融、“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政策精神,才能自觉把金融规律和乡村发展规律结合,运用到实际工作推动中,才能确保政策执行不偏向,工作推进不走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做深做实,取得中央预期成效,书写人民满意答卷。

 

  2.强化组织建设,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斗堡垒作用

 

  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加强组织建设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是经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集中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及先进分子,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特别是新时代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组织严密、组织有力是最重要的保证。在脱贫攻坚时期,党中央也始终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力量,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并把这条经验延伸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专门机构,只有坚持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各方的优势,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备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工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建立听党指挥、反应迅速、运转有序的工作传导体系,才能落实好党中央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才能确保金融资源精准投向“三农”领域,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主体的融资需求,确保工作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3.深化作风建设,筑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红线底线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建设,一直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生命线。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命题,并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任务,提出了“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要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必须搞好党风”等重要论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中央以身作则、建章立制,通过推动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好转,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取得了巨大成效。乡村振兴是一项接地气的工作,需要一竿子插到底,直面农业、农村、农民。党在“三农”工作中的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锤炼党性修养,做好群众工作,做实金融服务,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有力突破口,找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堵点,持续发力。同时,要进一步严格纪律规矩红线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严的氛围中,把党中央交办的工作办好、办实。

 

  二、在四川古蔺县开展的乡村振兴融资问题调查研究

 

  (一)调研总体情况

 

  1.工作背景

 

  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连续19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金融服务和金融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党领导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探索中形成了“用批发性方法做零售业务”的工作思路,大力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形成了中长期贷款、春耕备耕贷款、助学贷款、转贷款等业务品种,以及浙江安吉“全域旅游”、湖北潜江“虾稻共作”、贵州湄潭“乡村振兴茶产业补短板”、安徽金寨“集体经济和农户有机衔接油茶产业”等可复制可推广的融资模式,为支持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工作中我们发现,产业发展仍然是乡村振兴短板中的短板,其中涉农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阻碍金融服务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盘活金融和产业链资源,把金融活水有效引入产业循环中,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2.调研设计

 

  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我们组建专门调研组,选取开发银行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县四川古蔺县为样本,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乡村振兴融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先后与古蔺县委县政府、有关企业和凤凰村农户座谈,问卷调查贷款企业10家,农户48户,并听取意见建议。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问卷类型分为对企业家和对农户2类。其中,对企业家的问卷设计了4部分问题,分别为基本情况、乡村振兴发展情况、金融需求情况、金融服务评价,共15题。对农户的问卷设计了5部分问题,分别为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融资需求情况、金融服务评价,共35题。调查问卷采取定性描述+定量采集信息的方式,详细了解企业和农户的收入支出状况、融资金额、利率、期限和有关工作困难,为分析问题和原因,提出工作建议提供参考。

 

  3.调研目的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增进对“三农”领域主体行为和需求的了解,加强与地方政府官员沟通,促进对基层政府因地制宜落实中央精神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思路、举措、需求和挑战,为其解决问题提供开发性金融融智服务和对策建议。另一方面加强“三农”金融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党员干部走出单位、走进农村、下沉基层,从学习政策文件中暂时抽离,全面系统认识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农民和企业的所思所想,帮助党员干部更接地气,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好做实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古蔺县银行机构比较及存贷款情况

 

  全县共有8家银行机构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商业性银行7家。此外,开发银行因自身机构设置特点,在当地没有网点,但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农田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

 

  截至调研时点,全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8亿元,其中个人存款159.73亿元,占比69.2%;单位存款59.7亿元,占比25.86%;财政性存款11.38亿元,占比4.93%。

 

  各项贷款余额221.2亿元(不包括开发银行贷款余额),其中个人贷款81.22亿元,占比36.72%;单位贷款139.95亿元,占比63.28%。全县涉农贷款余额154.33亿元,占比69.79%。

 

  2.调研企业融资情况

 

  我们调研的10家企业包括1家国企、3家混合制企业、4家民营企业和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大都在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10家企业融资都来自银行贷款。从贷款金额看,有7家企业在1000万元以下,有4家为300多万元。有3家企业有2笔及以上贷款。从贷款利率看,范围是1年期LPR至7.395%。从贷款资金来源看,主要来自国有和地方商业银行机构。

 

 

  3.调研农户融资情况

 

  我们在古蔺县凤凰村与48户农户进行座谈,主要了解近三年融资情况,及未来融资需求。

 

  (1)基本情况

 

  48户农户中,有25户在近三年内有融资,占比52.08%,平均每户12.9万元。有融资的25户中,15户为生产目的,占比60%,平均融资9.84万元,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农家乐发展等。10户为生活目的,占比40%,平均每户17万元,除1户用于教育、医疗支出外,其余9户均用于购房或建房。融资额度最高的30万元,利率5.8%-9.6%,大部分为国有商业银行贷款。

 

  (2)融资特点

 

  48户农户中:

 

  ——12户脱贫户有5户融资,其中3户为无息民间拆借,平均融资3.32万元,主要用于种养殖等生产周转、教育医疗等生活支出。

 

  ——7户种养大户有4户融资,均由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平均融资14.33万元,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10户致富带头人有5户融资,平均融资16.6万元,其中1户用于发展产业,4户用于购房。

 

  ——6户返乡创业人员有3户融资,平均融资13.33万元,其中2户用于发展产业,1户用于购房。

 

  ——4户村干部有3户融资,平均融资18万元,其中2户用于发展产业,1户用于购房。

 

  ——9户普通农户有5户融资,平均融资12.2万元,主要用于发展产业。

 

 

  (3)融资来源

 

  25户农户融资主要来自国有和地方商业银行、民间拆借。没有发现高利贷现象。

 

 

  (4)未来融资需求

 

  48户农户中,有40户有融资需求,占比83.3%,期望的最低额度为3万元,最高500万元。期限除1户为3年外,其余39户均为5年及以上。利率为5%以下,有3户提出希望贴息支持。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融资难问题。大部分企业处于发展初期,资本积累薄,难以满足信贷条件。同时银行基层网点少,有需求的企业对贷款产品、办理流程不够了解,导致银企对接不畅。

 

  (2)融资贵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推动贷款利率下行取得显著成效。但受疫情影响,调研的部分企业反映生产难度加大,希望能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3)期限错配问题。大部分企业以农业经营为主,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且产生效益的周期较长,银行提供短期贷款居多,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4)抵押担保问题。部分企业反映,较难找到合适的抵质押物或担保人来满足银行放贷要求。

 

  2.农户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利率问题。有20户农户反映贷款利率高,希望适当降低融资成本。

 

  (2)期限问题。有19户农户反映贷款期限短,希望适当延长。据调研统计,农户期望的平均贷款期限为7.13年。

 

  (3)抵质押问题。有12户农户反映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是无抵押。

 

  (4)贷款可得性问题。农户贷款通常额度小、笔数多,单独发展生产有一定风险,银行机构难以满足所有融资需求。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古蔺县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

 

  为助力古蔺县破解融资瓶颈难题,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总分行联动,运用开发性金融原理和方法,推动批发性资金与古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需要、古蔺县人民的需求紧密结合。针对涉农企业、农户的融资需求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和贷款产品,提出“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融资模式,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春耕备耕贷款、防疫应急及复工复产专项贷款等融资产品,把中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有效结合,助力盘活农业产业链资源,推动特色产业整体成势、农民增收多点开花,促进古蔺高质量发展迸发勃勃生机。此外,我们还从以下4个方面不断加强对古蔺县的全方位支持。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深化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系沟通,推动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争取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为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加强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沟通汇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等考核指标完成工作,连续五年定点帮扶工作考核获得“好”档次。推动与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建立合作机制,创新“全国性再担保+地方性担保+开发银行转贷+商业银行再贷”新模式,助力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

 

  二是加强融制融智服务。把四川泸州市(古蔺县所在市)作为开发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之一,提出差异化支持举措,倾斜资源服务。每年研究制定定点帮扶工作计划,加强对考核指标任务的日常跟踪调度,压茬推进任务落实。深化双向人才交流,总行向古蔺县先后派驻1名挂职副县长和3名驻村第一书记,分行派驻3名挂职干部,古蔺县选派4人次先后赴总分行交流挂职。同时,大力开展基层干部培训,累计帮助古蔺培训基层干部4820人。

 

  三是加强融资支持。开发银行累计向古蔺县授信97.4亿元,发放贷款72.56亿元;投放专项建设基金2.2亿元;协同子公司组织资金16.75亿元,为古蔺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领域,发放流动资金贷款4.4亿元,助力县域龙头企业发展;发放贷款3亿元,新建、改造8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放贷款1亿元,支持东西协作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放0.35亿元,支持赤水河干流污水治理,建设555个农村污水处理站;累计发放助学贷款5.03亿元,支持6.44万人次困难学子。发放中职教育贷款647万元,支持1314人次。通过转贷款向地方商业银行发放6000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四是加强捐赠和消费帮扶。从总行有限资金中,积极为古蔺县争取捐赠资源。截至目前,总行已累计捐赠资金4872万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公益和党群活动发展。推动母子公司联动,捐赠帮扶资金790万元。在消费帮扶方面,组织通过食堂采购、员工慰问、线上“云工会”等形式,直接购买农特产品145万元。

 

  三、加强基层党建促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建议

 

  开发银行支持古蔺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还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金融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党建统领业务发展,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提出了4点思考建议。

 

  (一)加强党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不同于西方金融被资本控制、为资本服务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业始终强调民本宗旨,始终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提供服务。“三农”领域和乡村振兴是最大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现代化的基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改革乡村金融监管体系。赋予农业农村部或国家乡村振兴局更多金融指导和监管职能,尽快研究提出乡村振兴贷款统计口径,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估办法,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二是在县域设立专门为农服务的政府机构或部门。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在涉农产业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企业和个人融资、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给予专门指导和支持,为银行贷款提供信息共享和工作对接服务。三是加大涉农再贷款力度,为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低成本资金来源,有效降低农户和涉农企业融资成本。

 

  (二)发挥党的组织协调优势推进农村信用、担保和合作金融建设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无法走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危机爆发-加强监管-自由放任”的循环老路,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选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总方针,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领导,发挥统筹协调优势,动员各项资源主动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解决“三农”诚信难题。充分挖掘融资主体信用资源,运用数字金融技术,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评级体系和信用档案。加强征信知识宣传,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和评定,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为诚信农户提供低成本、无抵押贷款支持。二是加强农业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三农”贷款难题。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有效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做强省、市、县三级农业担保机构。探索建立“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充分调动政府、担保公司、银行机构各方力量,把好项目筛选关,形成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解决基层资金瓶颈。发挥供销社深入全国农村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建设。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和扶持,实现合作社良性运转。

 

  (三)落实党中央对“三农”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瞄准重点领域强化多元化金融服务

 

  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盘大棋,特别是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金融机构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创新开展金融服务。一是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用好农村改革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业务。建立农地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并完善抵押物评估、风险补偿等规章制度,指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二是制定符合“三农”发展实际的信贷措施。构建产业链金融生态,围绕产业支撑点,支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信贷投放。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机构向农户提供供应链融资,降低直接向农户提供信贷的风险。三是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支持农业优质企业上市、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同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PPP项目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建立社会资本与农民紧密联结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双方共赢。四是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形成市场化保险与政策性保险互补的可持续农业保险体系。出台产业发展保险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特色产业的保险产品;出台乡村产业保险财政补贴保费政策,适度减轻产业发展主体保费支付压力;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兜底灾后超赔。五是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尽职免责制度。对按照业务制度开展工作的金融机构和职员进行免责,稳定尽职免责预期,解决“不敢贷、不能贷”问题。

 

  (四)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优势和作用,支持乡村振兴业务发展长远可持续

 

  作为全球最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央金融企业,开发银行必须坚持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主力银行的作用,支持“三农”关键领域增实效、薄弱环节补短板。一是加大融智服务力度,推动地方政府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助力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沟通合作,科学研判乡村发展规律和特征,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帮助地方政府规划产业项目,注重发展时序。加强东西协作,引导央企、国企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西部乡村地区支持产业发展,推动实现人才、技术、管理和信息等要素对接。二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助力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瓶颈。加强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和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机械化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强冷链物流仓储及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投入,推动从省级政府层面开展区域性冷链物流仓储及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规划,结合区位特点和实际需求,支持地方政府加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围绕特色产业聚集区,支持产业路、旅游路等道路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物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地区倾斜覆盖,促进电商、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三是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产业发展做精做强,助力解决农业产业链整合问题。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探索将融资支持与农业三产融合的组织化建设程度挂钩,对农民组织化建设做得好的地区,给予优先支持、倾斜支持。加强与供销社合作,通过前期规划帮助供销社系统理顺合作资源,共同探索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设计符合供销社系统特点的融资模式和信用结构,整合有效资源支持其稳定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物流及“互联网+”等项目建设。四是推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助力解决资金可得性问题。以“转贷款”等方式支持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针对各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律及融资需求特征,探索创新转贷款产品,对贷款用途、单笔贷款限额、利率、期限及不良率等方面提出差异化要求。积极为区域性金融机构提供评级服务,利用开发性金融的市场影响力,通过评级服务为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品牌建设、市场声誉等方面提供认证支持,促进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区域性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技术、机构培训等支持,探索创新资本金补充方式,促进其扩大贷款规模。五是促进生产要素聚合,支持土地、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有效配置,助力解决改革体制机制难题。支持土地整治,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合作,通过融资支持土地复垦,推动零散土地集中连片,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下基础。积极探索碳汇交易融资机制,紧跟国家关于碳汇交易的政策和试点机制,及时研究融资模式,支持通过碳汇交易指标引导发达地区资金向乡村地区倾斜。发挥开发银行客户资源优势,鼓励优质客户支持乡村地区发展,对符合认定标准的项目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支持县城、小城镇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支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支持人口返乡创业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人力资源向乡村地区聚集。(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本文获2022年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调研成果三等奖)

 

(栏目负责人:高辰琛)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