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
/
《雷锋连线》20230223 曹天德:不忘人民医生的初心 让边疆人民能真正看上病(下)

《雷锋连线》20230223 曹天德:不忘人民医生的初心 让边疆人民能真正看上病(下)

  • 分类:《雷锋连线》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雷锋文化中心
  • 发布时间:2023-02-23 1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曹天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云南省西双版纳人。1948年参加工作,曾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个人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11岁参加革命,到70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他亲眼看到边疆地区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状况,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从普通卫生员到州立医院院长,无论在任何职位,无论身处何地、何境,他都不忘自己身为一名人民医生的初心,都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有所作为,让老百姓真正能看上病。

《雷锋连线》20230223 曹天德:不忘人民医生的初心 让边疆人民能真正看上病(下)

【概要描述】曹天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云南省西双版纳人。1948年参加工作,曾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个人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11岁参加革命,到70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他亲眼看到边疆地区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状况,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从普通卫生员到州立医院院长,无论在任何职位,无论身处何地、何境,他都不忘自己身为一名人民医生的初心,都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有所作为,让老百姓真正能看上病。

  • 分类:《雷锋连线》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雷锋文化中心
  • 发布时间:2023-02-23 10:00
  • 访问量:
详情

  曹天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云南省西双版纳人。1948年参加工作,曾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个人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11岁参加革命,到70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他亲眼看到边疆地区卫生落后、缺医少药的状况,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从普通卫生员到州立医院院长,无论在任何职位,无论身处何地、何境,他都不忘自己身为一名人民医生的初心,都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有所作为,让老百姓真正能看上病。

 

  心怀贫困百姓,乐观面对生活

 

  参加工作后,曹天德跟着边区纵队到过很多村寨,这些村寨很穷也没有学校,村民们生病的时候只能找一些神医、巫医。“我们部队里有一名医务人员,他会尽量为这些病人进行治疗。我就感觉在边疆地区,老师和医生都比较缺乏,所以我就想长大以后,就去当一名老师或者医生。”1950年,曹天德获得了一个到宁洱县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学习机会,他就向领导提出,想去医学学习班学习,将来就可以去农村给没有药的贫苦百姓们解除病痛。就这样,曹天德顺利进入普洱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

 

  从普洱初级卫生人员训练班毕业后,曹天德并没有立刻投身医学事业之中,而是来到西南交通部干部学校进行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藏公路修路。“那里海拔很高,有些同学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曹天德在这座“帐篷城”工作了半年多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又会突然惊醒。但生活的艰苦影响不了他的乐观,“生活上是比较困难,但精神上大家还是充满信心。年轻人嘛!不怕什么困难。”

 

  十年磨一剑,练就过硬的外科手术本领

 

  1957年,曹天德从西藏回到了云南。“当时对我们从西藏回来的人特别照顾,让我们选择去哪儿工作。”他想,学医的资历比较浅,基本上没什么经验,直接进入昆明的医院工作对他来说也不太适应。一番考量后,曹天德还是选择回到了家乡。“我被分到了思茅专区医院,当时医院规模很小,只有40多人,而且病床也就十几张,技术也不太行。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医务人员不够用的情况,于是医院就号召我们自学。”

 

  当时医院最缺的是外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外科医生开刀必然要有麻醉的过程,可医院里根本没有麻醉医师。“我们就两三个同志就一起学习麻醉,先从书本上学。但书本上学习理论需要运用到实际当中,我就在自己身上试验麻醉。” 曹天德逐步学会了腰椎麻醉等比较初级的麻醉。待理论基础足够充实后,他又在尸体上实行硬膜外麻醉,同时跟着外科医生学习做手术,渐渐地,他把硬膜外麻醉应用在病人身上。当时在全省各州市医院使用硬膜外麻醉案例还比较少,只有部分省级医院和个别州级医院使用过,而拥有这方面经验的曹天德还与其他医生合写了一篇论文,刊登在当时的《云南医学》杂志上。

 

  1967年,曹天德随着医疗队来到一个高寒山区,遇到一个难产的产妇。“当时情况非常棘手,这儿又是处于澜沧江边,离卫生院有100多华里,根本没法做手术。”情况紧急,他们赶紧打电话请卫生院运送手术器械,在乡村的牛舍里布置了一个简单的手术室。“不做不得,不做就是两条生命。”胆大心细的曹天德就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完成了手术,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由于在思茅专区医院的工作经历,让曹天德成为了一个多面手,这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普通医生到优秀院长的成长之路

 

  1969年,曹天德来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棒公社卫生院工作。卫生院是个破旧的草房,曹天德就想着要改变卫生院的面貌。他提出“先治坡,再治窝”,先把工作环境搞好了,再管自己的生活。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伙儿上山烧石灰、砍木料、请工人……盖了十几间房子,草房的破败景象一去不复返,成了一个有规模的卫生院。一个像模像样的卫生院在当时的勐腊可不多见,没多久便被县里评为先进卫生所。

 

  曹天德还在卫生所成立了化验室、X光室,凭借在思茅专区医院打下的基础,他开展了多项高难度手术,抢救了很多危重病人。“周围农场的职工都来我们那儿看病,甚至县医院不能做的手术我们都能做。”曹天德非常自豪,“当时省里也有人下来参观,学习我们怎么在一无资金、二无外援的情况下建设出这么一个卫生院。”在担任勐捧卫生所所长5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全所职工改善了生活和就医环境,将勐捧卫生所建设成全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让医院像个医院,敢试敢干敢为人先

 

  1975年8月,曹天德来到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工作。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和医院管理经验的他立马意识到,医院的各方面技术力量比较差。“到了外科以后,我觉得州一级医院能开展的业务范围太小了,只能做些阑尾、疝气等简单的手术,不能满足全州人民看病的需要。州医院看不了的病就要转昆明,坐车就要4天,来来回回,看一个病就要花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他立刻跟科室商量,制定了一系列科室的规章制度,在短短几个月内把科室治理得井井有条。被任命为副院长后,曹天德针对医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综合治理活动,“我就提了几条建议,从制度上改革。”他从按时上班、按时查房、每周一三五晚上进行业务学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安排,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短期内改变了职工的面貌,使医院工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在他担任院长期间,他还提出了颇有远见的聘任制,让科室主任都担起责任来。并就医院脏乱的问题,提议招清洁员,动员大家每周一三五进行卫生大扫除。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评定职称,推动改革……短短4年时间,在曹天德的带领下,一个原本脏乱差的“草房医院”,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获得劳模称号的时候,他很受鼓舞。对他来说,这都是他的职责所在。“当劳模只是一个工作的开始。往后更应该兢兢业业,不顾一切地不断创新。”曹天德认为,劳模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他闲不下来,协助医院做了很多工作,组织老科技人员为乡下人民服务。他觉得劳模精神就是一往直前、戒骄戒躁,努力地认识自己,是他不断前进的一个动力。(视频素材取自中国文明网)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