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关于提升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刍探

  • 分类:小微金融
  • 来源:中国进出口银行
  • 作者:徐礼琦
  • 发布时间:2022-11-19 10:17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高的要求。从产业层面来看,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近年来,面对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如何找准方向、克服困难是摆在每个从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从事银行一线信贷工作多年,就实际操作中的所闻所感撰写此文,拟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方面展开探讨。文中难免存在全面性和数据完整性的不足,请读者批准指正。

关于提升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刍探

【概要描述】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高的要求。从产业层面来看,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近年来,面对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如何找准方向、克服困难是摆在每个从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从事银行一线信贷工作多年,就实际操作中的所闻所感撰写此文,拟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方面展开探讨。文中难免存在全面性和数据完整性的不足,请读者批准指正。

  • 分类:小微金融
  • 来源:中国进出口银行
  • 作者:徐礼琦
  • 发布时间:2022-11-19 10:17
  • 访问量:
详情

   实体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出了高的要求。从产业层面来看,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近年来,面对疫情及复杂的国际形势,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在支持制造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制造业方面如何找准方向、克服困难是摆在每个从业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从事银行一线信贷工作多年,就实际操作中的所闻所感撰写此文,拟就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方面展开探讨。文中难免存在全面性和数据完整性的不足,请读者批准指正。

 

  一、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于制造企业的融资比重太低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7.4%。反观制造业信贷投放,2012-2021年,我国银行业在制造业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占比从35.7%降低至9.2%。2020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局势动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为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平衡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及经济倒退风险,监管部门多次要求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反对金融机构“脱实向虚”。但从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并未起到足够的支持作用,从绝对量看,我国上市银行2021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0.72万亿元,虽然较上年增长11.32%,但从相对量看,上述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重仍维持在9.2%,与2020年相比持平。

 

  (二)银行业面对着制造业贷款投放量不足和贷款不良率高的尴尬局面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仍然需要信贷融资保持一定规模和增速,客观需要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少花钱、多办事”,把稀缺的资源用到刀刃上。但现实情况反映出来的是主要商业银行在执行政策和维持自身健康经营之间很难找到平衡。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末,工农中建四大行制造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3.98%,远超我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1.73%)。可见既要保障正常的运营安全,又要保障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是现阶段的银行业未能良好平衡的一个矛盾点。

 

  (三)银行主要信贷业务模式固化,产品创新少

 

  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信贷产品自原银监会颁布“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之后的十余年间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仍由传统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等构成,期间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了理财产品代理投资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传统贷款的变种产品(后由于其脱实向虚的演变而受到“资管新规”的规范)。这期间某些商业银行虽然研发过一些新产品,但大多数并未得到广泛推广。诸如“税贷通”、“流水贷”等创新产品,仅仅是在客户准入的范畴内以“一刀切”的方式做了一定的尝试。而“随借随还”、“无还本付息”“产业链融资”等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的创新产品因为操作流程复杂、短期绩效贡献不大等等原因仅在小范围内得到了施行。我国主要银行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固守着十余年前的基本产品框架,渐渐显露出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二、银行业服务制造业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现行业务模式与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匹配度低

 

  我国现行的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其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在资金发放上依赖土地、房地产及流动资产抵押,在资金使用上要求超过一定比例的利息和收益率,具有风险导向、短中期套利等特征,偏好投向超稳定、高成长、高回报行业。但是制造业企业八成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固定资产有限、流动资产较少,且制造业门类复杂,各门类企业均具备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全生命周期,需要在较长存续期内持续获取资金支持。产融双方体制机制不同,导致在担保品、融资期限、利率水平等方面,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匹配度低。

 

  (二)信用机制建立不完善而导致的畏贷

 

  信用机制是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是经济主体开展商业、金融活动的主要保障措施和生存环境。不可否认,我国在信用机制方面的建设是迅速的,但与日益快速的产业发展相比还是稍显不够。信用评价机制不够完善、透明以及对于多种征信信息缺乏统筹等问题,加上实际业务过程中银行业原本就大量面临的经营、财务数据造假等情况,加重了基层信贷人员在客户甄别过程中的负担。更有甚者利用各种机制间的信用不对称来美化自身经营数据骗取贷款,消耗了金融资源,污染了金融环境,也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在面对本分经营的企业时同样会产生疑惑甚至畏贷的情绪。

 

  (三)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制造业门类复杂繁多,实际业务流程中,面对传统制造业企业,银行业主要通过贷前审查进行客户甄别,而且严重依赖财务数据诊断企业财务状况,风险识别的环节过于依赖于审贷人员个人的知识结构、经历经验、产业认知。行业数据及研究机构分析也是五花八门,难以切实判断企业自身及其所在行业的未来走势,造成误判的概率大,可能造成对信贷项目“急刹车”和“一刀切”。面对新兴产业企业,金融机构对其技术路线、知识产权、市场走势、行业周期等难以做出准确评估和判断,而且新兴产业聚集大量初创期企业,传统信贷方式难以匹配企业需求,往往最终只能折中选择“慎贷”“惜贷”,导致错失了对于潜力制造企业的支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提升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的可能路径

 

  (一)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力

 

  金融监管是一只“看得见的手”,约束和规范金融资源的投向,以防范金融虚胖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金融风险。一方面,应该灵活运用制度法规、绩效考核的方式,正确规范金融机构的投贷行为,将金融服务引导到实体经济的数量和质量上面;另一方面,监管考核中应平衡好安全和效率的关系,应结合金融机构的投向结构灵活设定资本充足性、不良率的考核标准,对国家鼓励支持但风险高收益小的行业应该有区别的对待。应从制度建设、考核指标上对鼓励支持的行业和企业加以区分,这样既保障国有金融资本的安全性,又不打消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机构创新积极性

 

  金融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首当其冲的出发点就是必须继续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尤其是针对制造业、创新类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企业的早期融资介入。其次,应继续加大金融服务创新的力度,鼓励成立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行业专家库,深化跨机构的研究合作,鼓励从产业链的角度深入研究各制造业。鼓励设计符合制造行业经营周期的信贷产品,而不仅仅是在准入门槛上一刀切或是明股实债等虚假创新。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针对起到重大示范作用的创新产品给予一定激励措施或税费减免,增加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三)加强金融科技投入,构建统一的大数据信用管理机制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以健全的信用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应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目前,少部分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已经有较为强大的金融科技研发团队,在行内形成了客户管理、支付结算、产业融资、行业风险等的数据统一管理平台,与融资业务形成了较好的协同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企业通常不只与一家银行开展业务,客户信息零散地存在于各家金融机构的系统当中,它们相互不连通而与彼此互为“未知领域”,实质上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之间应建立真正统一的大数据信用管理机制以实现关键经营信息、关键账户等重要信息的共享和统筹管理,从而提升优质客户甄别、贷后管理和资金监管的效率,进而使得企业客户能够得到更加稳定而充分的金融支持,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西省分行)

 

(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