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不忘初心 以人为本 科技引领

  • 分类:创新金融
  • 来源:中国银行
  • 作者:安海云
  • 发布时间:2022-10-14 16:4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党的金融事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服务初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和竞争力。中国银行深入研究党的金融理论工作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以科技赋能金融,“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共同富裕。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不忘初心 以人为本 科技引领

【概要描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党的金融事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服务初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和竞争力。中国银行深入研究党的金融理论工作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以科技赋能金融,“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共同富裕。

  • 分类:创新金融
  • 来源:中国银行
  • 作者:安海云
  • 发布时间:2022-10-14 16:40
  • 访问量: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党的金融事业来源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坚持服务初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和竞争力。中国银行深入研究党的金融理论工作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以科技赋能金融,“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共同富裕。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一直秉持“不忘初心”的热忱,在历次“风起云涌”的变革中,勇当领头雁,排头兵,紧跟时代的脉搏,迅速调整战略规划。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中行加快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在“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愿景下,确定了“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

 

  中行以企业级架构和数据治理为基础,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开放金融生态体系两大特色重点,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金融科技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同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作为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中国银行在战略级场景生态融合发展、智慧运营和网点转型,促进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银跨境GO”APP正式对客,打造跨境领域全流程、一站式极致体验;东奥会唯一官方合作伙伴,契合东奥契机,紧抓冬奥会契机,围绕“冰雪运动”等子场景精准发力,推出一系列冬奥产品。智能柜台增加多语言、数字货币支持,推出外币兑换机,冬奥红线内24小时服务,巩固双奥银行优势。“321”工程跨境建设及银银合作,拓展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超过4300万个,对公钱包超过400万个,位列同业第一,确立数币先发优势。

 

  近年来,重点产品积蓄新势能,发布手机银行7.0版本,推出英文版迎接冬奥精准拓客,实现适老化及无障碍适配,提升重点客群服务能力及客户体验,月活客户增长18%。在财富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小步快跑上线一批速赢项目,以科技力量赋能“八大金融”,推出外贸贷、惠农贷新产品,“中银e企赢”平台实现境内境外双模撮合模式,持续推动“惠如愿”品牌建设,打造普惠金融线上市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普惠线上融资余额1080.48亿元。特别的,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新冠疫情反复多发,中行顶住压力,敏捷响应、积极应对,打赢了多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调整产品,在原有产品基础上,支持灵活设置“优惠”参数,切实响应群众期盼,服务于民。

 

  中国银行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出了企业级架构建设“绿洲工程”项目。企业级架构建设是中行“十四五”布局的“棋眼”,关键子落,满盘皆活。目前已实现新技术架构下全集团客户、机构、员工、权限的企业级整合共享,进一步完善客户标签和画像体系,赋能精准营销。

 

  中国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初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和竞争力,以金融力量赋能国家建设。总行旗下先后成立有17家综合服务公司,例如“中益善缘”公司,是公益共享平台,致力于打造农特产品外销的快捷通道,让贫困户受益增收。还有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富登、中银资产公司、三家中银保险公司、中银商务、中银通支付等,这些公司的成立在提升集团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笔者自从青葱校园毕业起就入职中国银行软件中心,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行科技体系员工,在基础业务研发部贷款开发团队工作十余年,有幸见证了中国银行十年非凡的发展历程。以笔者熟悉的贷款业务模块的发展为切入口,再谈谈核心银行贷款十年。

 

  十年前“新一代蓝图”系统上线,在国内金融界乃至世界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一代蓝图”打破了旧系统各自为战,辅以大量手工交易的壁垒,首次以客户为中心,集中建成核心银行开发系统,围绕核心银行系统建设提供综合服务的外围特色系统。

 

  在“新一代蓝图”上线后,依据核心贷款业务功能模块陆续开放的例如贷款开户、放款、还款等核心交易功能接口以及组合交易功能,手机银行、网银、微银行、ATM等渠道打造了一系列快速响应市场的中银E贷产品,提升客户体验产品,赋能财富金融、普惠金融。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国家开放的各项政策,外围系统功能创新,遍地开花,核心贷款始终如一,与外围系统打好配合。例如12年始配合手机银行、网银的功能升级,2017年上线“惠民宝”项目,2019年的“个人贷款普惠金融线上”项目,乃至去年配合普惠金融事业部“速赢”项目,上线了一系列利民、惠民产品。

 

  除了提供贷款核心交易功能接口,配合外围特色系统快速创新上线一系列客户体验提升惠民产品之外,核心银行贷款业务功能模块也做功能升级改造。贷款利息匡算更精准,罚息优惠期设置更灵活,协议利率设置更灵活,扩展利率位数,使得利息计算更精准。核心贷款也进行了功能创新,从交易功能接口上进行拆分、组合,提供更加灵活的外围系统调用功能接口。除了功能创新外,还进行了产品创新,比如提供了“存贷理财”产品。

 

  特别的为应对市场变化,资金盘活需要,在2014年启动了资产证券化项目,改变了之前资产证券化业务大量手工交易的情况,使中行的资产证券业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资产就是围绕民生的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或企业贷款,银行通过系统筛选资产,不断调整资产组合,打包出售给SPV,SPV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实现有效资金回笼,实现最大化收益,同时保证个人或企业贷款还款不受影响。

 

  2016年响应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要求,营改增试点推广至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同时也是四大行业最“难啃”的骨头。在领导的精心部署下,中行启动了“营改增”项目,其中贷款开发团队是“重中之重”。贷款开发团队顶住压力,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营改增”账务功能改造。

 

  去年,因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在2021年后不再强制指定银行提交LIBOR利率报价,LIBOR或将于2021年末退出市场,并将被无风险利率(Risk-free Rate, RFR)取代。由于SONIA/SOFR等在公布时间、期限结构、计息规则、利率算法等方面与英镑/美元LIBOR存在差异,在总行LIBOR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以监管要求及倾向为指导,结合同业做法及分行需求,启动了“LIBOR利率改造”项目,对核心银行系统进行适应性改造,以期为未来英镑/美元/新加坡元/港币/泰国铢等存贷透支业务定价基准的平稳过渡做好铺垫。

 

  如今作为核心基础力量,贷款开发团队又投入到企业级架构建设“绿洲工程”项目。同时新旧线融合,配合新线存款进行功能改造。

 

  十年风雨兼程,中国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五”规划,做出一系列深化改革,笔者所在的贷款开发团队归属部门也历经核心银行事业部、开发一部、基础业务研发部的名字变更。万变不离其宗,不忘初心、服务至上,打造世界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目标不变。从部门名字更迭可以看出,核心、首要、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得心应手的在坚实的基础上创造丰富多彩的综合服务,同时也是“以人为本”、“人民金融”的核心要义所在。(作者单位: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合肥)

 

(编辑:蒋泽然;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