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深交所积极防控资本市场风险 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 分类:金融安全
  • 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 作者:洪倩霖
  • 发布时间:2022-09-08 14:3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作为市场的组织者、监管者和服务者,深交所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和一线监管制度规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丰富风险应对工具箱,积极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2017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打响以来,深交所构筑了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处置机制体系。

“非凡十年 人民金融”主题征文|深交所积极防控资本市场风险 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

【概要描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作为市场的组织者、监管者和服务者,深交所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和一线监管制度规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丰富风险应对工具箱,积极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2017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打响以来,深交所构筑了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处置机制体系。

  • 分类:金融安全
  • 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 作者:洪倩霖
  • 发布时间:2022-09-08 14:38
  • 访问量: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作为市场的组织者、监管者和服务者,深交所高度重视风险防控,持续完善风险管理和一线监管制度规则,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丰富风险应对工具箱,积极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特别是2017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打响以来,深交所构筑了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处置机制体系。

 

  一、防范股市大幅波动风险,切实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全球主要证券市场均经历过股市大幅波动,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大幅缩水,恐慌情绪蔓延全球,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2014至2015年,A股市场也曾发生过股市异常波动,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防范股市大幅波动风险,深交所健全风险监测分析体系,不断完善交易机制,优化投资者结构,丰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加大交易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一是健全风险监测分析体系,探索研发风险预警模型。深交所建立健全涵盖市场交易、公司经营、市场资金、估值水平、市场信心和政策舆情“六位一体”市场运行风险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建立市场运行、股票质押、融资融券等风险监测系统,探索构建统一风险监测平台,积极研发新型市场风险预警模型,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风险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初步实现市场风险自动化预警。

 

  二是优化投资者结构,吸引长期资金入市。2016年,深交所与港交所合作推出深港通,吸引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随着多元化投资者陆续入市,股市资金来源不断拓展。目前深市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超60%。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提升,价值投资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A股生态,加上监管层积极引导理性投资、持续优化国内投资环境,“追涨杀跌”、追逐主题炒作的投资风格已经大为淡化。

 

  三是不断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为抑制新股炒作,引导市场理性投资,深交所于2012年发布《关于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的通知》,并在此后多次对新股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机制进行完善。2020年,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深交所对交易机制进行了差异化规定,如涨跌幅由10%扩大至20%、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设定价格笼子减少价格短期非理性波动、优化盘中临时停牌机制,实施盘后定价交易等,有效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四是加大交易违规行为打击力度,提高市场震慑力。证券市场违法手段不断变化,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深交所加大交易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升级迭代交易监管系统,全面优化实时监控指标体系,构建异常交易递进式监管,对恶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上报多起大案要案线索,持续净化资本市场环境。

 

  五是丰富市场风险管理工具,降低股市波动性。深交所通过建立融资融券风险控制指标浮动管理机制,适时实施逆周期调节,降低市场波动。2015年,深交所将融资买入的最低保证金比例由50%上调至100%,有效抑制股市杠杆资金规模过快增长。2019年,深交所推出沪深300ETF期权,进一步丰富了投资者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二、严厉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全球证券市场面临的痼疾。无论是境外的安然、世通,还是境内的琼民源、银广夏、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均引发了巨大舆论风波,对资本市场造成恶劣影响。为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风险,深交所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违法成本,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强化财务造假识别能力,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上市公司违法成本,提高财务造假打击力度。深交所积极配合证监会推动增加法制供给,从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方面大幅提升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成本。利用纪律处分、退市等方式,加大财务造假打击力度,若上市公司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终止上市。2017年8月,欣泰电气成为A股市场首家因欺诈发行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二是推进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压实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按照《证券法》等有关规定和证监会统一部署,深交所持续推进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大对违规中介机构的监管处罚力度,并在创业板实行保荐机构跟投制度,倒逼保荐机构归位尽责,防范“只荐不保”。

 

  三是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强化财务造假识别能力。深交所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技术的企业画像系统,利用科技手段及时识别财务造假,优化上市公司分类评价体系,依托企业画像系统,实现高风险公司动态识别,提高监管精准度。针对情形恶劣公司,交易所多管齐下,通过“发函问询+交易监管+现场检查”等方式联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增强造假威慑力。

 

  三、优化债券违约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出清渠道

 

  2014年以来,境内债市刚性兑付被打破,债券违约时有发生,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中美经贸摩擦不断,新冠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债券违约事件明显增多。为防范债券违约风险,深交所不断优化债券风险防控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出清渠道,推出信用保护工具,积极缓释债券违约对市场的冲击。

 

  一是以受托管理人为抓手,完善债券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深交所建立以受托管理人/计划管理人为核心的多层次信用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完备的债券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存续固收产品进行分类,区分一般风险、次高风险和高风险债券,实现分类监管,重点加强高风险类发行人及产品信用风险排查。对于高风险债、违约债,督促受托管理人积极尽职履责,加强发行人、债券持有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尽可能采取协商展期、场外兑付、撤销回售等方式,避免债券大面积违约。

 

  二是完善信用风险出清渠道,加大风险化解制度供给。在证监会统筹指导下,深交所协调中国结算等机构,推出一系列业务创新,便利债券违约风险出清,主要包括债券回售撤销、回售转售、公开购回债券、特定债券交易、公司债置换等,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防范化解债券违约风险。2020年3月,深交所推出首单置换公司债券20华昌置,有效缓解了相关发行人在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融资难的问题。2020年11月,信用债市场波动期间,苏宁易购通过10亿自有资金购回相关债券,有效降低公司负债率和财务费用支出。

 

  三是推出信用保护工具,丰富信用衍生品体系。2018年11月,深交所启动信用保护合约试点,2020年10月,启动信用保护凭证试点,截至2022年7月,累计达成合约交易86笔、凭证项目10单,名义本金合计47.95亿元,撬动民企融资规模212亿元,保护标的覆盖化学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及商业服务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发行人,受保护债务主体多为民营企业,对于提升投资者认购民企债券,降低民企融资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四、加强系统自主研发和灾备建设,确保技术系统安全运行

 

  2010年以来,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平均每年发生1-2起严重技术故障事件,轻则导致交易数据错乱,重则导致多日、多个市场瘫痪。为防范技术风险,深交所加强重要系统自主研发,健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同城及异地灾备,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技术系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技术系统安全运行。

 

  一是加强重要系统自主研发,提高系统安全性能。深交所坚持重要系统自主研发,实行“技术先行、自主可控、整合资源、持续优化”的技术路线,掌握世界先进交易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技术,确保能在关键时刻快速定位问题,缩短响应时间。深交所第五代交易系统于2016年6月上线,可支持30万笔/秒、委托4亿笔/日的委托订单处理能力,支持处理能力线性扩展。

 

  二是健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保障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深交所构建了支持多层次、多品种、跨市场的技术管理体系。2018年,深交所技术系统通过CMMI5认证,2020年再次通过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0000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2021年获得TMMi3级认证证书,成为国际上首家获得TMMi认证的证券交易所,技术管理体系整体组织完备,协同高效,为市场安全运行和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是建立同城及异地灾备,提升连续服务能力。深交所在两地三中心(以福田、滨海为主备中心,郑州为异地灾备)生产布局的基础上,2018年新建同城实时灾备系统,由福田、滨海双中心运行的“2+1”部署升级为以福田、南方为双中心的“2+2”部署。此外,深交所还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进一步提高核心交易系统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有效提升了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

 

  四是加强网络安全体系规划,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深交所加强网络隔离和安全防护,实现证券经营机构内部交易业务网与办公网的“物理+逻辑”隔离。针对交易系统,建立专用的网络环境,券商、基金公司等机构通过专线接入,经过合规安全测试才可访问,确保交易网络物理隔离。在网络边界采取入侵检测、流量清洗等措施,提高系统抵御攻击能力。加强网络安全监控,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预警机制,提高网络安全隐患与故障实时响应能力,把网络安全故障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是建设技术系统应急保障体系,强化技术风险监督审计。深交所基于技术风险防控实践,根据系统重要性和可用性要求,对技术系统运维服务采取分级保障策略,2020年制定《信息系统技术服务保障级别管理办法》,明确分级保障要求,构建完整的技术服务分级保障体系。针对重要技术系统,制订并持续完善《交易系统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网站系统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等技术风险应急预案,明确应急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强化技术风险防控监督检查,开展技术风险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查找系统风险隐患,明确整改措施并纳入技术风险管理台帐跟踪。

 

  五、健全业务操作流程,提升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交易所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操作流程越来越多,其中部分操作发生频率低,业务场景较为少见,业务人员操作不熟练,可能引发操作风险事件。为防范操作风险,深交所建立操作节点集中监控机制,加强操作流程梳理排查,强化操作风险应急演练,提升全员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健全业务操作流程,建立操作节点集中监控机制。深交所积极优化业务操作流程,通过复核、背靠背录入、系统稽核、初审复审等方式提升业务操作办理准确性,每日进行操作日结,防范操作遗漏风险。根据不同数据类型及特点,评估数据录入、审核的复核方式及层级,增加多方数据源相互印证机制,避免单一数据源出错风险。建设业务流程管理(BPM)系统多层次、全链条集中监控机制,从最底层基础设施、中间件、应用组件,到最上层业务状态,以及对人员操作重要节点,实施全方位监测覆盖,实时掌握业务操作及办理情况,及时发现操作异常。

 

  二是运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加强操作流程梳理排查。在巴塞尔协议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和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的操作风险管理范式基础上,深交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定期操作风险排查、专项操作风险排查、操作风险信息报送等机制。2019年开展操作风险专项排查,梳理全所重点流程,制定控制措施,编制《操作风险手册》,2021年重新检视原有业务流程,重点评估新增及变更流程,优化完善控制措施,更新《操作风险手册》。

 

  三是强化操作风险应急演练,建立操作风险事件库。针对各类操作风险情形,深交所积极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持续优化风险控制措施,构筑操作风险管理闭环。根据以往操作风险案例,建立操作风险事件库,形成风险案例汇编,并不定期开展风险案例分析交流等活动,持续积累操作风险防控经验。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升全员操作风险防范意识。操作风险防控核心在人,深交所积极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大力开展风险防控宣传工作,制作风险管理视频,定期组织开展“查找身边风险隐患活动”,邀请中广核集团专家开展操作风险防控讲座,将风险防控意识融入交易所各个业务条线的工作之中。通过调研检查等方式,督促业务部门切实防范操作风险,确保操作风险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深圳证券交易所)

 

  (编辑:蒋泽然;责任编辑:潘思琪;栏目负责人:刘一林)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