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邑农商银行努力打造服务“新市民”的“五好”银行
- 分类:资讯
- 来源:平邑农商银行
- 作者:孙 珂 王亚栋
- 发布时间:2022-04-22 15:4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2022年以来,山东平邑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决策部署,努力创新贷款产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拓宽支付渠道,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始终强化为民服务,打造服务“新市民”精准、普惠、快捷、幸福和温馨的“五好”银行,助力“新市民”创业致富。截至3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116.75亿元,增幅9.72%;各项存款余额198.73亿元,日均增幅10.24%;累计为26.69万户农户授信金额80.89亿元,开展有感反馈14.7万人次,实现全县562个行政村授信全覆盖。
山东平邑农商银行努力打造服务“新市民”的“五好”银行
【概要描述】2022年以来,山东平邑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决策部署,努力创新贷款产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拓宽支付渠道,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始终强化为民服务,打造服务“新市民”精准、普惠、快捷、幸福和温馨的“五好”银行,助力“新市民”创业致富。截至3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116.75亿元,增幅9.72%;各项存款余额198.73亿元,日均增幅10.24%;累计为26.69万户农户授信金额80.89亿元,开展有感反馈14.7万人次,实现全县562个行政村授信全覆盖。
- 分类:资讯
- 来源:平邑农商银行
- 作者:孙 珂 王亚栋
- 发布时间:2022-04-22 15:40
- 访问量:
2022年以来,山东平邑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决策部署,努力创新贷款产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拓宽支付渠道,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始终强化为民服务,打造服务“新市民”精准、普惠、快捷、幸福和温馨的“五好”银行,助力“新市民”创业致富。截至3月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116.75亿元,增幅9.72%;各项存款余额198.73亿元,日均增幅10.24%;累计为26.69万户农户授信金额80.89亿元,开展有感反馈14.7万人次,实现全县562个行政村授信全覆盖。
产品创新升级,拓宽融资渠道,打造“精准”银行。一是积极推广“创业担保贷”。依托当地人社局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四张清单”积极对接为有贷款需求的“新市民”,为其提供“创业担保贷”,鼓励支持其自主创业。截至3月末,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27户、5.43亿元,支持4689名创业人员创业,3156名失业人员就业,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二是以仓单为押品,推出“中药材供应链振兴贷”。以仓单质押的形式,为广大金银花商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盘活商户存放货物的价值,解决商户短期内资金流动性问题。截至3月末,累计支持辖内中药材产业贷款435户,提供信贷资金2.73亿元。三是以保单为押品,推出农业保险贷。以农业保险保单为质押,通过“农业保险+信贷融资”模式,有效整合银行、保险资源,成功发放了全市首笔“农业保险贷”。截至3月末,已发放农业保险贷3户、428万元。四是以知识产权为押品,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贷款金额最高1000万元,期限最长3年,利率优惠,可享受财政补贴。目前,已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6户、5450万元。
信贷投放升级,推广无感授信,打造“普惠”银行。一是积极开展“四张清单”客户对接,加强“新市民”在各领域的金融支持。全面了解客户金融需求,加大信贷投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依托“行政村农户清单”,对各类涉农主体种养、产销一体化及上下游客户推行供应链服务,逐村逐户开展集中营销、评定和授信,累计对接农户89.52万人,实现农户授信全覆盖;依托“小微企业清单”,大力支持现代产业发展,推行农商银行主办行制度,累计对接小微企业7804家,为其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依托“个体工商户清单”,搭建商城信贷服务“绿色通道”,累计对接个体工商户4.41万户;依托“城镇社区居民清单”,累计对接集城镇社区居民29.87万人,实现对城乡居民在生产经营、消费升级和金融需求等方面的精准服务。二是扎实推广“整村授信”,全力推动“无感授信”和“有感反馈”。坚守农村市场主阵地,依托行政村开展网格化对接服务,强化数据的获取和整合,组织人员对无感授信客户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有感反馈活动。截至3月末,已实现全县562个行政村授信全覆盖,累计为26.69万户农户授信80.89亿元,共实现有感反馈14.7万人次,已成功用信3.64万人次。三是落实客户经理驻村制度,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发挥客户经理驻村办公时间和地点相对固定的优势,积极开展信贷产品推介、信贷流程服务和支付结算办理等一揽子综合服务,引导培养农户银行卡使用和线上支付习惯,助力畅通信贷服务和农村支付环境渠道。目前,全部行政村均已实现了客户经理驻点办公。
支付渠道升级,延伸服务网络,打造“快捷”银行。一是完善农村金融代理服务体系,为“新市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设立支行网点36处,实现全县乡镇全覆盖。建设农村普惠金融代理服务点451处,布放ATM机92台、POS机809台,农村地区电子银行客户15.69万户,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截至3月末,助农存取款交易达到33.05万笔、13.24亿元,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二是丰富农金员职能,打造成“一专多能”综合服务人员。统一服务场所规范化标准,建成“农金员+农金通+综合职能”服务模式。目前,已建立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70处,其中:打造精品社区金融服务点43处,智e购网上商城线下体验店12处,成为支农、惠农、便民的金融服务“直通车”。三是大力推广聚合支付业务,丰富支付结算渠道。加大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力度,建立地方镇现代支付示范镇、平邑商贸城现代支付示范街,利用遍布城乡网点和人员优势,充分利用扫码支付到卡的优势,为城乡居民营造便捷高效的便民支付环境。截至3月末,共拓展聚支付商户1.49万户,累计交易33.92万笔、5.26亿元。
服务流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幸福”银行。一是优化信贷流程,提升“新市民”获得感。通过精简审贷流程,缩短办贷时限,严格落实限时办贷制度,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设定不同的办贷时限并强化监督。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行普惠小额“无感授信”模式。利用好“沂蒙云贷”“信e贷”等线上零售信贷产品,积极推广移动办贷、自助申贷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截至3月末,累计办理线上贷款2.3万户、24.69亿元。借助“放管服”政策,抵押登记实行“一站式”服务,减轻客户往来跑腿的时间。截至3月末,已累计办理抵押登记2429笔,涉及金额17.92亿元,为客户节约融资成本104万元。二是优化厅堂布局,提升“新市民”归属感。为进一步提高客户体验度和依赖度,科学完善厅堂布局,对36家网点进行改造升级,增设智慧银行区、便民设备区、客户休息区、儿童娱乐区等多个区域,实现厅堂内布局合理化、丰富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开通绿色通道、符合条件代理业务、导向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有温度、有情怀的高质量服务。三是丰富厅堂活动,提升“新市民”参与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按月梳理重要节日、节气,各网点依托当地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各类特色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2022年已开展“春节大拜年”“最美情人节”“情暖元宵节”“3.8女神魅力人生”等多个主题活动,提升网点活力,提升客户参与感、依赖感、幸福感。截至3月末,累计开展厅堂主题活动237次,客户参与9875人次,开立银行卡672户,电子银行4200户。
为民服务升级,强化共建合作,打造“温馨”银行。一是发挥“红马甲”党员先锋队的表率作用。将“红马甲”党员先锋队作为弘扬“大挎包”精神、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累计开展金融夜校、送戏下乡、送金融知识进村等活动700次,金融知识宣讲受众近3万人。二是坚持“党建+”搭平台,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积极组织辖内各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党建工作新格局,画出最大“同心圆”。截至3月末,行党委与县内8家党政机关单位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全行39个党支部与县内246家党政机关、企事业、村(社区)党组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累计开展共建项目447个。其中,与税务局联合推出“税易贷”“税e贷”,发放22户、2151万元;与县农业农村局、县人民银行创新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贷”“农业资料生产贷”等信贷产品,开立农村经济组织资金账户257个。三是借助“流动银行车”“移动柜组”“金融夜校”等平台,上门开展金融服务。组建41支金融移动服务队,做到“市民走到哪儿,农商银行就服务到哪儿”。截至3月末,“流动汽车银行”累计服务750(天)次,办理业务近5万笔,交易金额2.4亿元;“移动柜组”累计服务1000余场,办理业务近5万笔。
(责任编辑:谷佩阳;栏目负责人:施融)
相关链接:
版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