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红色金融史61|淮北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事业

  • 分类:金融党建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
  • 发布时间:2022-01-13 15:1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1938年5月,徐州、宿县相继沦陷,国民党大军仓皇撤退逃离。1938年秋,新四军挺进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艰难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1943年12月,边区行政公署下属14个县,90个区,700多个乡。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根据地管辖3个专员公署和28个县级政权,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红色金融史61|淮北抗日根据地红色金融事业

【概要描述】1938年5月,徐州、宿县相继沦陷,国民党大军仓皇撤退逃离。1938年秋,新四军挺进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艰难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1943年12月,边区行政公署下属14个县,90个区,700多个乡。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根据地管辖3个专员公署和28个县级政权,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 分类:金融党建
  •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
  • 发布时间:2022-01-13 15:18
  • 访问量:
详情

   1938年5月,徐州、宿县相继沦陷,国民党大军仓皇撤退逃离。1938年秋,新四军挺进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艰难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年8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1943年12月,边区行政公署下属14个县,90个区,700多个乡。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根据地管辖3个专员公署和28个县级政权,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

 

  地处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淮北地区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据地刚开辟时,土地荒芜,工商冷落。在金融方面,除为数不多的法币流通外,还有一些地方杂钞和钱庄票号印发的票据混杂使用,高利贷横行。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推动根据地生产发展,保证抗日战争物资需要,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红色金融建设。

 

  一、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历程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由相继开辟的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邳县、睢宁县、铜山县)3块根据地组成。

 

  193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命令,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进军豫东。10月下旬,部队东渡黄泛区向豫东敌后挺进,初步打开豫东的抗战局面。

 

  1939年3月,中共豫皖边省委成立,张爱萍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同年8月,中共豫皖边省委改为中共豫皖边区党委,吴芝圃、刘子久先后担任书记。9月,又改称为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抵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放手创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对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工作作了布置。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

 

  1940年6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新二旅和教导营南下华中。彭、黄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1941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中央军委电令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率新四军第四师在豫皖苏地区奋力反击日伪军“扫荡”的同时,不得不提防国民党顽固派的明枪暗箭,与国民党军发生多次激战。1941年5月,为保存四师主力,彭雪枫率领新四军第四师撤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与先前已在皖东北开展抗日活动的张爱萍所部会合,在洪泽湖畔创建以半城为中心的淮北抗日根据地。豫皖苏边区沦入敌手,留下的地方武装依然百折不挠坚持抗日。

 

  1941年8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任命刘瑞龙行政公署主任;成立中共淮北苏皖边区委员会,任命刘子久为书记;成立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党委员会,任命邓子恢为书记,统一领导淮北苏皖边区党政军工作。

 

  新四军第4师行军途中

 

  1942年11月,根据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指示,华中局改组苏皖边区党委,邓子恢为书记;撤销淮北军政党委员会,由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

 

  1944年3月下旬,淮北新四军主力在地方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在东起运河、西至津浦路的广大地区,广泛开展对日攻势作战。到10月,西进部队基本上收复了原豫皖苏边区的失地。1945年8月,淮北军民风驰电掣向津浦铁路徐蚌段据点及各县城日、伪军展开猛烈攻势,迅即解放了宿迁、泗阳、五河、灵璧、永城、萧县等县城。

 

  二、成立淮北地方银号

 

  1939年豫皖苏边区时期,边区流通领域流通各种各类杂钞,既有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也有各种地方币、银元、铜板,也有个别商号发行的本票,边区个别县还曾发行过小额流通券。

 

  (一)创建豫皖苏边地方银号

 

  1940年秋,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豫皖苏边区根据地的许多县已连成一片,边区需要银行和统一的货币以支持经济恢复生机。1940年10月,豫皖苏边党委决定叫停各县发行流通券,创建豫皖苏边地方银号,由联防委员会统一印制发行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豫皖苏边地方银号经理由新四军六支队供给处处长资风兼任。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币印制有5分、1角、2角、5角、1元、2元六种面额。随着新四军撤离豫皖苏边区,豫皖苏边地方银号及印钞厂也随之关停,后来相关工作人员参与了淮北地方银号和印钞厂的筹建。

 

  (二)成立淮北地方银号

 

  1941年底,华中局扩大会议明确要求,各根据地成立自己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淮北苏皖边区坚决贯彻这一指示,货币发行在1942年4月开始提早筹办,1942年6月成立淮北地方银号。

 

  1942年10月,行政公署主任刘瑞龙在淮北边区二届参议会上正式宣布淮北地方银号成立。时任淮北区委副书记,淮北苏皖行署主任的刘瑞龙担任淮北地方银号董事长。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刘子久、刘玉柱、雷明、陈醒、资风、谢胜坤等九人为监事。陈醒为总经理,资风担任副总经理。在银号机构设置上,县级设银号(也称分行),负责人称主任;区级设银号办事处,乡级设银号监理员。淮北地方银号的准备基金为法币50万元,公私股金各半,以10元为一股。公股由淮北行政公署财政金库拨款,私股采用募集措施,努力争取根据地的民间资金。准备基金包括黄金、银元,以及抗日民主政府征收的税金和各种物资。

 

  (三)创建淮北印钞厂

 

  银号成立后,随即因地制宜用石印技术印刷出了淮北币。1942年春,淮北印钞厂筹建时,厂址建在洒东县的岗大路村,不久迁至河稍店。当时只有1台石印机,靠人力操作,纸张等印钞材料多依赖上海地下党的支援购进,有时也用土制的黄色纸代替。因为敌人“大扫荡”,印钞厂一度迁至天长县境,继又转移到洪泽县的王沙庄。1944年又迁回河稍店,逐步发展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印钞厂,职工达170多人,拥有10台石印机和1台铅印机设备。淮北地方银号先后印制了“淮北地方银号币”9种面额,33种版别。抗战后期,淮北抗币的发行十分迅速,淮北地方银号存续时期,共发行淮北币43810973元。

 

  (四)淮北地方银号业务

 

  根据边区财经会议的决定,银号业务范围主要包话:代理金库、举办低利放款、存款、汇兑和外币、硬币兑换;在特定情况下,收购部分粮食、棉花和土纱、土布,并附设供应社(站),经营日用品供销业务。其中金库是现金的出纳保管机关。不论党政军的一切收入,均须缴交金库。一切现金支出向金库领用,财政处根据核定款项,发给领款机关支付(凭证),金库根据支付办法发给领款机关经费。银号放贷大致上概括为四个类型,即: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合作社贷款和其他贷款。

 

  三、淮北地方银号推动根据地生产发展

 

  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推动根据地生产发展,保证抗日战争物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是淮北地方银号发行边币的根本任务。淮北地方银号遵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的指示要求,为根据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放农贷推动农业生产

 

  淮北地方银号发行的淮北币,大概有70%左右用作农贷,其中光是贷出粮食一项,就在2000万斤以上。贷款发放的对象是以互助组、合作社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借贷小组。借贷的组织是借户小组,他们相互之间提供信用保证,直接向银行的区办事处申请借贷,经审查合格就可以取得贷款,手续很是简单便捷。1942年,淮北地方银号发放生产贷款共计1115000元,合法币3345000元。1943年的麦收季节,淮北地方银号举办抵押放款,相当于1000万元法币。抵押的粮食,以乡为单位保存,同时银号还统一购买一部分粮食,以免谷贱伤农。

 

  (二)发放抵押贷款保护农户利益

 

  根据地开辟之初,敌人虽然不敢轻易下乡抢粮,但敌人却利用农产品季节性强的特点,在粮食收获季节竭力压低粮食价格,大肆进行购储。农民急需货币,不得不忍痛低价出售粮食。淮北地方银号成立后,立刻积极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当粮食收割上场季节,银号大规模发出抵押放款,农民可以粮食为抵押,借款换取淮北币。等到粮价上升季节,农民则以高价出卖粮食,所得收入偿还银行借款。抵押贷款的发放,粉碎了敌人在粮食收获季节通过压低粮价掠夺根据地粮食的图谋,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利益。

 

  1944年,随着战局形势渐趋有利于我方,淮北地方银号的贷款业务全面展开,贷款发放额飞速增长。在淮北地区,通过银号借贷的农民,占根据地总人口的80%之多。如泗县中阳一个区的5750户农户,就有5290户是银号的借户,90%以上农户得到了银号的低息资金周转。生产贷款的发放,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用款的燃眉之急,沉重打击了高利贷吸血式的剥削,阻断了日伪币、法币对根据地经济的劫掠。

 

  (三)动员民间闲散资金投入生产

 

  银号发放贷款的利息,原则是有利于生产发展,有利于借贷资金的周转,尽量减轻借户的负担,贷款利息是年利五厘到一分不等,最高没有超过一分半的。淮北地方银号还号召和动员根据地内富户在春耕等季节借贷给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户。银号发放贷款的原则是借钱还钱,借粮还粮,也可以粮食折算成淮北币偿还。

 

  1943年,边区政府向淮北地方银号下达指示,采取多种办法减轻借款人民群众的资金负担,指示中要求“去年发放的农业贷款和今春发放的春耕贷款……愿还现款者听便,若无现款者,准折价还粮,其粮价可比市价酌量提高。”

 

  到1944年,银号放出的所有贷款,借户都是积极踊跃的归还,贷款回收达到95%以上。银号还以本身资金为担保,保证放贷富户获得合理的利息,以此最大限度地动员民间闲散资金投入生产,成为银号发放生产借贷的有力补充,汇聚起向广大人民群众供应资金的统一战线力量。

 

  (四)帮扶根据地的工业发展

 

  在淮北地方银号的资金扶持下,根据地工业从零起步、白手起家,逐步发展起来,改变了根据地创建时工业品全部依赖从敌区进口的局面,香烟、肥皂等还能自给有余,转进口为出口。银号还指导根据地的私营商店、合作社商业开展活动,活跃根据地贸易市场;鼓励根据地内外加强商业联系,进行正常的商品流通。银号是商业活动的金融后盾,贸易商或以银号资金做担保,或银号直接贷款给贸易商以促进购销渠道的畅通。在银号的直接或间接帮扶下,根据地商业蓬勃发展,物资流通市场欣欣向荣。

 

  1943年版淮北地方银号10元券

  1945年版淮北地方银号2元券

 

  四、打赢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没收中外各银行,悍然宣布以发行伪中储券为本位币来代替法币。国民党政府仓皇应付这一局面,特别是一向以发行法币筹措抗战经费,借机发国难财的手段,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战前发行总额40亿元,到1942年已高达200亿元),不得不改而发行流通关金券(海关金单位兑换券),以与美元联系挂钩,抵制日本侵略者套汇活动。关金券与法币比价为1:20,遂又挤出法币冲向根据地,迫使淮北币和日伪币、法币错综复杂的斗争。

 

  淮北地方银号自成立之日起,即肩负着这一特殊的斗争使命,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对伪币坚决打击,严防潜入,明令禁止流通;对法币在民主政权初建的一定时期内曾利用之,还设法使其在日伪占领区继续保持一定范围内流通使用,逐步降低其与抗币的比价,然后限期收兑,包封出口,换回物资,逾期即严禁使用。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战保证了边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配合军事战线,在经济战线、金融战线步步紧逼,压缩日本侵略者的生存空间。

 

  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内,淮北币发行不多,币种面额也较小。与法币等值共同流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淮北币一直处于辅币地位。1942年7月间,淮北币开始与法币以1:2的比率流通使用;同年10月,与法币比价又提高至1:3。到1942年底,淮北币共发行了500万元,相当于法币1500万元。

 

  皖南事变前,尽管根据地忍受法币持续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依然尽力维护法币地位,但国民党四大银行却置共同抗日局面和广大人民利益于不顾,擅用货币发行权,大肄滥印法币,给根据地经济恢复生机造成了很大困难和障碍。据估计,国民党利用滥发法币的政策手段,每年从根据地剥削财富达十亿元以上,摧残根据地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为摆脱法币的掣肘,党中央就各根据地建立抗币本位制问题,明确指示各根据地“法币兑换本位币后方能使用……向敌区购买有利抗战之必须品或到其它抗日区域去者,经证实后,可用地方本位币向银行兑换该区通行之货币。”在日伪和国民党双方都用法币来破坏根据地经济的严峻形势下,边区政府果断地决定停止法币在根据地内的自由流通,结束淮北币与法币共同使用的局面,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淮北币本位制。

 

  为迅速确立淮北币的本位币地位,方便人民及时兑换抗币,淮北地方银号在根据地内广泛设立了兑换所。各大小市镇的贸易局、商店、合作社,都承担起法币兑换抗币的职责。边区政府还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保证淮北币的本位币地位,如“提倡以货易货,另外再由商家发行本票”作为淮北币的补充。再如银号将1元淮北币收回,在票面上加印“壹拾”字样,作为10元币流通等等。在淮北币供给情况好转以后,淮北地方银号于1944年10月底将该种代用10元币全部收兑完毕,不再使用。

 

  淮北地方银号改发行抗币是从1944年开始的。抗币与法币的兑换率为1比50。抗币的扩大发行,基本适应了根据地货币流通的需要,制止了物资外流,粉碎了日伪和国民党用法币、伪币掠夺根据地财富的阴谋。1944年底,淮北地方银号边币和抗币共发1429万元(边币已回收的除外),抗币发行了600万元。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淮北币成为根据地唯一流通的本位币,货币斗争赢得了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中各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沟通各根据地之间的经济联系,1945年8月,淮北地方银号与淮南银行、江淮银行、盐阜银行、淮海银行等地方银行合并组成华中银行,开始发行华中币,逐步实现华中根据地货币的统一。淮北地方银号改称华中银行第七分行,淮北币与华中币等值流通了一段时间。

 

  1945年10月,华中根据地建立以华中币为本位币的货币体系,开始收兑淮北地方银号及华中其他抗日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1946年11月26日,华中银行第七分行奉命北撤,所有业务活动随即停止。(总编著:濮旭)

相关链接:

版权

发布时间:2021-09-26 17:41: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号万通金融中心A座7层    邮编:100037
联系电话:010-68600891  010-68600894      电子邮箱:bgs@zgjrzyh.cn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

主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

京ICP备11047069号-1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461号